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和平与未来”的艺术表达
“肥女”雕塑世界巡展的社会效应
个人荣誉
人物点击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平与未来”的艺术表达
——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走进德国柏林

    许鸿飞向柏林市长介绍创作灵感源于德国的新作《没门》

    《三个女人》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开幕式现场

    许鸿飞在作品《阳光大地》前接受媒体采访

    大提琴与萨克斯的二重奏演绎和平与未来

    作品《天轮》

    作品《欢乐》

    作品《飞花》

    作品《吻》

    作品《阳光下》

    作品《开心》

    作品《与羊共舞》

    毕育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中,国内外不少艺术家都在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和平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祈福。

    当地时间9月2日下午,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前夕,由广东省文化厅、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办,广州雕塑院协办的“和平与未来——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德国柏林站”在德国柏林开幕。

    “和平与未来”是此次展览的主题,展览地点又选在德国,因此许鸿飞工作室的设计团队巧妙地将德国国旗的黑、红、黄三元素用于海报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此次展览已经是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的第十六站,共展出22件大型“肥女”雕塑,分别展于柏林的卢斯特花园(欢乐花园)、玛琳·黛德丽广场和波茨坦广场。

    “和平与未来”,是艺术家创作主题的终极指向之一。艺术家通过具体形象的塑造与符号的雕琢,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个现实世界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理想世界的憧憬。

    用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和平与未来”的主题,在创作路线上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政治话语体系的纪念碑式雕塑创作,用英雄主义情怀来阐释民族情感;另一种是类似于民间话语体系的日常生活化微观场景创作,用平民视角来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张。许鸿飞的创作风格无疑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许鸿飞作品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国许多人所关注和喜爱的重要缘由之一。

    9月2日至13日,主题为“和平与未来”的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德国柏林的举办,无论是对于许鸿飞本人还是观众,都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为了举办世界巡展计划中以“和平与未来”为主题的这一站,许鸿飞特别创作了名为《阳光大地》的户外雕塑:一位肥硕的女人手牵5个欢快的孩童,行走跳跃在阳光下。这是一种家庭式的快乐与温馨,是和平世界形态最终落到个体身上的写照。欢乐与自由是和平生活追求的目标,孩子们代表了世界的未来。如此清晰明了的主题表达,最能让普通大众所理解,也便于向公众进行传播。这些作品的诞生和展出,意味着许鸿飞的艺术创作不局限于小圈子的艺术收藏,而是走向了公共艺术的价值传播。这种带有公共艺术性的展览,其意义不仅体现为这些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自律性的艺术作品,更在于它们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一种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创作立场,它强调的不是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而是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

    公共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公共艺术以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方式体现和象征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态度和文化价值,也陶冶和塑造民众的心灵情感。

    许鸿飞的“和平与未来”主题展,也诠释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向当下社会空间的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在艺术和审美上并不是自律性的、中立的,而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甚至是具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导向性的。这种价值导向性,既体现在审美价值上,也体现在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甚至意识形态价值上。只不过,这种导向性必须符合艺术创作和传播规律。

    幸福的生活、和平的世界、美好的未来,更需要用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传播,不一定很复杂。正如许鸿飞所构建的,他们就是一群孩子,在阳光普照大地时享受快乐时光。

    作品《飞车》

    本版图片均由曾雨林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