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8月30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民丰县城笼罩在风沙中,一年近300天的风沙让人习惯了待在房间。但这天下午4点开始,远到180公里外的乡镇,近到家门口的乡亲,都来到民丰县维汉初级中学,欣赏北京艺术家带来的演出。这场演出为首都艺术家代表团13天的赴疆文化交流之旅画上了句号。
8月18日至30日,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首都艺术家代表团百余人深入到新疆库车、阿克苏、和田等地的社区、农村、学校及边防哨所,奉献了16场文艺演出、20场书画笔会和为期10天的艺术培训。4年赴疆,首都文学艺术界的文化援疆项目不断成熟,为传递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新疆文化发展提供了经验。
这天,歌唱演员金山再次唱起维语歌曲《欢乐的跳吧》。曾经对维语一窍不通的金山经过不断学习,已经能用歌曲和日常的维吾尔族语言和观众交流,还学会了不少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跟金山一样,交流团的歌唱演员这次都面临着语言难题。为让少数民族观众听得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杯美酒》、《我们新疆好地方》等便成为演员们的必备曲目。
为了一睹首都艺术家的风采,距民丰县城最远的安迪尔乡有100多名乡亲赶了180公里路,花了近3个小时车程来看演出,从未到过北京的阿依努尔便是其中一位。虽然演出结束后阿依努尔回到家已是夜里12点了,但能一次看到这么多节目,她心里还是挺高兴。“演员们都会来到我们中间表演,还跟我们握手,太亲切了。”阿依努尔说。
8月23日,在和田地区皮山农场,经过上色、粘骨架、绑线等步骤,23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儿艾力江放飞了亲手绘制的风筝。他是北京民间工艺大师、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带过的20多个学生中最得意的一个。“他做的风筝不仅美观,技艺也基本达标。”哈亦琦说。
来自北京的其他9名志愿者也与和田地区5个县市结成对子,开展了民间文艺、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培训,让500多人从中受益,实现了文化援疆从单一“送文化”到既“送文化”又“种文化”的转变。“边疆地区在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文艺知识的欠缺、师资队伍的薄弱、文艺表现形式的单一制约了地区发展。在跟帮扶对象反复沟通后,我们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了支教项目。”北京市文联文艺指导和维权部部长白宏远介绍。
培训虽结束了,后续影响却在持续发酵。洛浦县杭桂乡的美术老师阿卜杜拉从沙雕老师马宁那儿受到启发,打算在新学期将沙雕作为教学内容。“我们从小就玩沙子,但从没把它当成一门艺术,看到老师展示他自己的沙雕作品,思路一下就打开了。”阿卜杜拉说。据悉,为了学有所用,马宁把学生带到了附近沙漠,现场传授经验。最后,他指导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合作,完成了1.5米高、3米宽的作品,既有维吾尔族学生雕的清真寺和骆驼,也有汉族学生雕的长城。
“希望这样的文化交流更频繁,惠及到更多人。比如,每年组织和田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化人才到北京参加培训和展演,学习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共和田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顾莹苏提议。
今年赴疆,首都艺术家经历上千公里颠簸,深入海拔3500多米的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所在的边防哨所开展慰问活动,向驻边官兵送欢乐。同样被惦念的还有从北京来的驻守在和田的援疆干部。8月28日,援疆干部杨建林听到了千里之外的乡音。“哪怕不演节目,光看到家乡的人就兴奋得不得了。”杨建林激动地说,赴疆两年来,他3个月才能回次家,有时因为工作,只能顺道回家看看。
“这次赴疆,我们在送文化的同时,更觉得是个学习的过程。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使我们汲取了很多营养,学习、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是发展和繁荣首都文化的必然过程。”北京市文联主席张和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