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华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美学界的研讨和聚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举行。研讨会的主题是“美学的西方渊源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暨阎国忠先生八秩寿诞祝寿会”。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约集美学界的众多著名专家,如:钱中文、曽繁仁、聂振斌、李衍柱、杨辛、李醒尘、叶朗、高建平、刘晓枫等,以研讨会的形式,向阎国忠教授的学术贡献和学人风范致敬。
北大——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
2004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如今被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美学教研室。从那时起,在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马采等美学大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北大美学研究以斐然成就,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如,朱光潜于1963年出版的《西方美学史》,是汉语学界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著作,从基本的体例、使用的术语以及写作的范式上,奠定了汉语西方美学史著的基本形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对中国古典艺术进行了独创性研究,阐发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并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作了精湛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把中西艺术的差别,由一般方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如果说朱光潜、宗白华等是北大美学研究的拓荒的一代,那么杨辛、叶朗、李醒臣、阎国忠等教授就是接力开拓和延伸扩展的一代。这几位学者当天都参加了会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衍柱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北大美学研究的新一代学人,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遵循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的遗志,接着他们的话语,踏着他们的足迹,奋力拼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美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美学文献的整理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西方美学研究几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卓越成就。其标志性的成果,如:《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中国古代美学丛编》、《美学原理》、《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西方美学史教程》等。近年来,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如,叶朗教授的《美在意象》、叶朗和朱良志教授合著的《中国文化读本》、朱良志教授的《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著作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文化界的普遍关注。2010年,由北京大学和国际美学协会主办、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有1000人的规模,其中海外学者有300人,对推动中西美学的深层对话和交流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阎国忠先生曾长期担任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助理。他正是在前辈学人的指引下,登堂入室,进入美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并从东西方美学学术传统的详细梳理和仔细辨析中,寻找中国美学发展的资源和道路的。研讨会上,商务印书馆展示了新近出版的阎国忠教授的七卷美学文集:《古希腊罗马美学》、《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这七卷文集,彰显了阎国忠教授筚路蓝缕,沿着学术先贤开辟的道路,在广阔的东西比较的视域中继续深入钻研和跋涉的扎实成绩。
阎国忠先生的为学为人
93岁高龄的著名美学家和书法家杨辛先生,为了表达对老同事学术成就的祝贺,带来一幅自己亲自装裱的书法作品,题词为“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称道阎国忠教授殚精竭虑、持之以恒为中国美学建设作出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文学理论家钱中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冯友兰先生当年阐明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两种进路,即照着讲和接着讲。阎国忠教授接续了老一代美学家“重视传统,重视研究文本,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治学精神,以自己扎实的成绩,弥补了于中世纪美学研究的不足。但是阎先生对于学术的引路人朱光潜“不是跟着说,不是接着说,而是和朱先生对着说,这就进入更高的、脱俗的学术境界了”。从而别裁心思提出了自成一家的理论和观点。
李衍柱认为,阎国忠教授对基督教美学的研究是干了一件中国美学家们基本未曾涉足或不敢去碰的事情。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仅用5000字简述了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美学思想,而阎国忠教授站在世界文明史和美学史的高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基督教美学,推出了《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这部37万余字的专著。并在国际美学界,批驳了中世纪美学是荒漠的流行观点,提出中世纪的基督教美学是近代西方美学渊源的新见,发出了中国学者的独立声音。
不少学者认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代表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断代西方美学史领域的最高成就,书中提出了“整体的美学史”观念,这一观念决定了史料选择视野的宽广,不是仅关注一个美学家关于美的言论,而是关注所有的论著和思想。《走出古典》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历程作了非常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推动了当代美学进一步的发展。《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作了清楚的概括和总结,对美学大师的学术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攀援集》所收集的论文将爱、美、自由、信仰这些概念纳入到美学理论之中,特别是对于美和爱的关系的探讨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台州学院副院长王正、著名学者刘小枫、北大美学教研室教授章启群等从朋友和学生等角度表达了对阎国忠教授作为纯粹学人所体现的书生本色的尊敬和爱戴。
开拓中国美学研究的新境界
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的时代呼唤着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在发言中指出当代美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美学应该指向人生,引导人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道德需求、奉献的需求、审美需求等。这些精神的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是对个体生命感性存在的超越。哲学和美学的目标在于引导人们重视精神生活,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从现实中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神圣价值。”
阎国忠教授本人认为,自己有幸找到理论的立足点,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贯通在一起。他相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认为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之所以变得如此的原因,不是什么上帝,什么人性,而是由千百万人群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一切理论,包括美学的最后根据,不在任何天才的玄想里,而在社会实践中。他的学术历程的逐步积累和完善过程的终点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为美学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正是在这一根本思想的支撑下,在《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他尝试将毕达哥拉斯到普洛丁的所有重要范畴纳入一个逻辑整体,在《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中,他尝试将中世纪美学表述为一种历史的过渡。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建昌认为,阎国忠教授作为“当代美学的提问者”,以“不断地提问”方式推进了当代美学学术进展。他较早提出和论证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学术定位,带动了中国当代美学从“物”的美学向“人”的美学的转变。他提出爱、美、自由三位一体的理论主张,为当代美学构建了一个可靠而温暖的价值基点。他竭力为超验之美辩护,其实是在超验的层面上,显示人的智慧和力量。
来自太原市委党校的郑学诗教授以30多年的学术交往,说明了阎国忠教授的学术研究的深层价值取向。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问题,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属于美学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