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中宣部副部长庹震、景俊海,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观看。这是广东民族乐团继2006年《岭南变奏》、2009年《风华粤韵》、2012年《粤韵飞扬》音乐会之后,再次进京献演的广东省文化重点项目音乐会。
《丝路粤韵》是广东省精心打造的一部优秀民族管弦乐力作,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指导,广东民族乐团委约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担任艺术总监,并与景建树、张坚、韩兰魁、房晓敏、张晓峰、蓝程宝6位著名作曲家组成主创团队。作品由《开海》、《祭海》、《远航》、《异域》、《乡愁》、《归来》、《新梦》7个篇章组成,以套曲形式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巧妙发挥民族乐器的性格特色,全面展示了岭南民乐交响化创作的最新成果。
9月6日上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广东省文化厅在京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对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本报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了专家发言内容(未经专家审核),以飨读者。
杨树(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广东星海演艺集团管委会主任):
用民族音乐反映重大题材
广东音乐与粤剧、岭南画派并称“广东艺术三件瑰宝”。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民乐的发展。2010年,广东民族乐团独立建制,成为7个省直文艺院团之一、实行公益二类管理并增加编制。近年来,广东民族乐团已形成了每年创排新作品、每3年出省举行一次巡演的机制。
推动《丝路粤韵》的创作演出,主要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如何正面反映重大题材。广东是海洋大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之一,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后,广东民乐力图在驾驭这样的重大题材方面能够有新的突破;二是如何拓展广东民乐的表现形式和领域。在传统的广东音乐中经典的小作品较多,广东民乐界能否在继承发扬广东音乐独特气质的基础上,通过这部民乐交响套曲,发出新一代广东民乐人的宏大声音。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
广东民族乐团抓住了“一带一路”这个重要题材,率先进行创作,践行了“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原则。我们这个组合按年龄是“老中青”三代,每人写一个乐章,每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特征,但要形成合力确实不容易。我们开了多次会议,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认真思考,并不断调整,有的甚至到演出前还在修改。这部作品现在看来已经不错了,但我认为还有提升空间。
刘锡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题材重大且尊重艺术规律
近两年来,中国民乐界一直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广东民族乐团组织了一群优秀人才在做一件工程,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用这样的组织样式来面对重大题材,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主题高度突出,内涵丰富厚重。多年来,我们搞重大题材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从概念出发,不一定遵循艺术规律。《丝路粤韵》不仅题材重大,而且按艺术规律办事。我们听这台交响乐时,不会觉得它是一篇社论,而是一个艺术作品,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音乐形象鲜明,技巧成熟老练。7个乐章绚丽多彩,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艺术家将传统遗产、现代作曲技巧、多年面对乐队和观众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经得起考验、抓得住真实感受的作品。
刘再生(音乐史学家、评论家):
大型民族管弦乐反映重大史实题材的有益尝试
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最好的时代,但是缺少反映时代的史诗性大型作品。大型民族管弦乐如何进行重大史实题材的创作,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路粤韵》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规模刻画中华民族的张力,弘扬建设21世纪海上强国的意志和决心,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看了两次,觉得这部作品创作得相当好。7位作曲家创作的乐章构成一部完整的大型作品,这个创作难度很大。从创作构思到排练、演出,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相当了不起。
乔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有形象、有故事、有韵味
这部作品选题非常好,将历史和当代大事件相融合,给作曲家们提供了很大的遐想空间,整部作品有形象、有故事、也有韵味。
套曲的整体设计与主题表现高度吻合,具有很强的结构力。每一个乐章是相对独立的,但整部作品在一个大的历史空间里相互联系,并没有离开主题和内容。
每位作曲家在服从主题的前提下,对本人承担的部分都写得非常用心,既抓住了核心,又很细心地进行了自己的构思,对本段选用的传统音乐素材进行提炼。经过提炼、分解之后,使作品和岭南的文化、岭南音乐更贴近。
席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每首作品都能成为民乐创作的精品
看了这场音乐会,我觉得作曲家花了精力和时间,是静下心来搞创作。7位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都能成为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品。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它们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是今天民族管弦乐创作上少有的。
这几年,我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能长盛不衰的不多,创作的流水线、作业化使作品流于形式,有些作品只是为了完成写作。但《丝路粤韵》不是这样,每个作曲家尤其是赵季平的作品不是很张扬,但内在风格一气呵成。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百听不厌,这是民乐的特色和长处。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如何把民族管弦乐有别于西方交响乐的优势传承下去,值得今天的民族音乐创作者反复思考。
于庆新(《人民音乐》编委):
广东音乐风格贯穿始终
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于民族管弦乐能否承担重大题材这个历史重任,它给出了答案——民族管弦乐不但能胜任,而且能做得很好,《丝路粤韵》是一个很成功的代表。
广东民族乐团的演奏和谐丰满,配器精致、细腻,这一点在第六乐章《乡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体上,这部作品贯穿广东音乐的风格,但若能做得更鲜明浓郁会更好。
杨光熊(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前沿创作技法与中国语言结合较好的典范
《丝路粤韵》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管弦乐与广东民族管弦乐的融合发展的道路。
第二,抓住了创作龙头,而且抓得非常准。运用“强力集团”的参与,以赵季平为首的“强力集团”应该是目前最出色的创作团体,是前沿创作技法与中国语言结合较好的典范。
张维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团队创作的模式值得发扬
《丝路粤韵》采取的团队创作的模式可以发扬下去,它激励着每位作曲家用心地完成作品,而且每个人的作品都色彩鲜明。
广东民族乐团的管理模式也值得我们思考。团队的所有人都充满激情,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仍然做成这件事,令人震惊。
李真贵(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交响乐套曲是一次划时代的尝试
这台大型民族交响套曲音乐会风格独特,是一次划时代的尝试。优秀的创作团队保障了作品质量,7位作曲家对历史题材处理得比较好。
张高翔(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
对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演出让我很感动,从这些作品中,我找到了很多熟悉的音乐元素,也听到了时代的精神和气息,以及个性鲜明的作曲家之间的融合。
这场交响乐套曲音乐会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或者从岭南音乐的发展角度来讲,都为岭南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吴玉霞(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主旨明确 呈现精彩
我和广东民族乐团合作过,这个团队很年轻,充满阳光和朝气,这部作品主旨明确,作品也得到很好地呈现。我感觉前3个乐章里每个作曲家的张扬都在做减法,到第四乐章的时是个转折点,而第五乐章的深刻性和音乐表达更强烈。
沈诚(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以民乐为根基是明智之举
广东民族乐团每次来京演出都有新的作品,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惊喜。这次演奏的水准超越以前,风格也极其明确。我跟广东民族乐团合作过几次,以他们的条件做到今天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从《粤韵飞扬》到《丝路粤韵》,其作品都跟岭南文化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乐团要生存下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广东民族乐团坚持以广东民族音乐为根基是非常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