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书法进了课堂,教材编得咋样
战斗中成长
艺术不可以介入乡村建设吗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法进了课堂,教材编得咋样

    本报记者  梁毅    实习记者  闫敏

    9月,迎来新学期。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小学生的课桌上,多了一份书法教材。据悉,教育部从全国81家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书法教材中审定通过11套书法教材,于今秋投入使用。

    前些年,文化界、教育界关于“书法进课堂”的呼声强烈。2011年教育部开始研究设置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并于2013年2月正式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如今,承载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命的书法教材投入使用,是“书法进课堂”的正式落实,也是对教育界、书法界合作成果的检验。

    入选教材不是“终身制”

    从审定通过的各种版本教材封面可以看到,虽然设计各有风格,但“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实验)”的名称是统一的。这11套教材中,既有老一辈学者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领衔主编的华文版教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领衔主编的西泠版教材,也有新一代学者如复旦大学教授沃兴华等人主编的湘美版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秦永龙主编的北师大版教材,无论从内容设置还是编排设计,都各具特色。

    “华文版这套教材在教育部《纲要》出台之前就在做,从筹划到出版,其实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担任华文版教材副主编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对《美术文化周刊》记者表示。

    不少教材因编写时间早于《纲要》出台时间,所以出现了教材编订后不合要求被淘汰的情况,但北师大版教材是顺利通过审查的一家。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查律介绍教材编写的情况:“早在教育部要求开设书法课通知出来之前的2012年,我们就着手开始编写教材了,那时《纲要》还没有出版,整个编写过程本着我们自己的理解来编。通过审核之后又反复检查、修改,专家共审查了7次,过程真的很漫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书法系教授刘锁祥参加了教材的审定工作,就评审环节,他认为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闭门无记名评审;二是专家成员很广泛,既有对中小学生语文教材评定颇有经验的资深专家,也有高校、中小学校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三是充分肯定送审的每套教材的优点,同时指出其缺点,最后做到择优取舍。

    通过审查的教材要么是准备充分的,要么是行动迅速的,而未能通过审查的则有诸多原因。“首先教育部已经规定书法成为义务教育必修课,教材也已经编了,而且将三到六年级的书法教材纳入财政采购中,学校怎么也得挤出一节书法课来,而且16课时必不可少。人民教育出版社那套教材只有13课时,也因此没有通过审核。”参与教材审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说。

    评审通过的11套教材,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呢?刘锁祥认为:“通过的教材,普遍具备既便于教,也便于学的特点,以及知识性、趣味性和课上、课下结合的诸多优点,而且是学期与学期衔接、年级与年级递增式的。虽说是首次编写全国性书法教材,但质量是高的,也是成功的。教材也不是‘终身制’的,此套教材目前还是试用阶段。通过使用,再不断完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却指出之前很多学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并不乐观。“现在教材的审查和通过有很多问题,我去小学做过调查,这些审核通过并发行的教材,免费发放给小孩,但是学校教书法的老师说,这些教材我们从来不用。”

    “范字”不同 各持己见

    书法教材的编写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其特殊性在于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和学习系统。所以在编写之时,教材的编写者如何将已有书法资源和当下教育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是一大难点。

    譬如,就拿选用哪一书家风格为范本来说,各家就有各家的看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介绍了华文版教材选择从赵体下手的理由:“选用哪一书家,欧阳中石先生考虑了一个月之久。‘楷书四大家’不是按艺术成就高低,而是根据明清时期学写楷书的训练程序排序的:学颜撑格子,学柳立骨架,学欧正结构,学这三家之后,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速度慢,应用不流畅。赵体是颜、柳、欧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风格,正好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考虑到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书法需要更多地和生活对接,使其不丧失学习兴趣。再者,颜、柳、欧三家基本都是拓本,拓本对运笔痕迹的保留不够好,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误区,赵体直接可以传达出笔锋运动轨迹、回归自然的书写。”

    湘美版的“范字”取自《颜勤礼碑》。沃兴华认为,《颜勤礼碑》历来被认为是最好的范本,这件作品介于“雄”与“秀”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较广。为凸显这一特点,湘美版教材中有“对比与欣赏”部分,专门列举了欧阳询、柳公权和赵孟頫的选字,希望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对颜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三到五年级则选用欧体,六年级学习颜体。查律说:“这次通过审查的教材多是用颜体的,一般流行的教法也是从颜体入手,但很多不会教的老师把孩子教成笔画‘肥胖多肉’的毛病且终生难治。相比颜体,欧体笔画把握起来比较清晰,而且欧体从楷书转到行书相比颜体顺利,这也是我们没有选择颜体作为入手教程的依据。”

    不同的编写观念和方法虽各有道理,但对使用者来说则会带来困扰。身在教学一线的黑龙江东华小学书法老师王尧说:“之前教育部没有统一教材时选用欧体《九成宫》做楷书教材,学校开课后我作为书法研究小组代表,在选部颁教材时却很纠结。北师大那套教材,个人感觉六年级能够集字创作欧体,对孩子来讲就算完美收官了,但六年级后却要学颜体,有难度。”

    王宁认为,选择哪一书家风格为范本并不是主要的,要抛开书写风格去提炼书写规则,书写规则是所有人包括书法家在内必须遵守的基础,通过学习笔法和字法掌握汉字本身规则,而不是过度强调风格教育。

    北京景山学校书法老师陈永兴则建议,老师应当结合自身擅长的书体来教学,比如擅长颜体就教颜体,而无须硬着皮头去教教委规定的欧体教材,最好的教材就是古代经典碑帖。

    虽然说教材是教材,经典归经典,但邱振中表示:“我还是坚持认为,学生从一开始的学习就应该在正确的道路上,书法研究领域有很多迷信和偏见,甚至一些教材上画的执笔图、运笔图都是错误的,比如有的执笔非常紧,这完全是迷信和错误,因为书写的力量和执笔紧不紧没有直接的联系,怎么在书写里表现力量,有专门的训练方法。还有的严格按照每个笔画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来误导学生。”

    此外,关于是否需要各种格子等辅助工具、硬笔书法是否入教材等也存在不小争议。有些专家建议加入硬笔书法内容。沃兴华则认为,硬笔字只讲结体,毛笔字除了结体之外,还讲点画,毛笔书法的内涵包括了硬笔书法,因此不用专门讲硬笔书法。传统习字,多用田字格、九宫格等为辅助。对此,叶培贵说:“欧阳中石先生认为,格子在使用惯了后会有依赖性,离开格子就不会写字。这就需要慢慢理清楚笔画与笔画之间关系,而不是笔画、部件与格子之间关系,所以我觉得格子要逐渐去掉,其他版本教材也在这样做。”

    汉字教育还是书法教育?

    关于中小学应该强调汉字书写还是书法教育,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即便教育部颁布的《纲要》明确定名为书法教育,但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规范、基础、实践的属性,不少专家认为让多数中小学生写好毛笔字较为困难且无必要,而应以文化和欣赏为主,让书法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而存在更合适。有些人则认为,书法教育首先要实践第一,不强调用毛笔书写,还叫什么书法教育?

    邱振中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教材的编写应该围绕怎么告诉学生准确的审美观和正确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从小接触到美好的东西并按照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其接近这种美好。即使不是书法家,但对书法有极好的赏鉴力,而赏鉴力高,不就让写得更好成为可能吗?”

    有关中小学书法教育定位的争议,实则围绕的是一个问题:书法是独立的学科教育还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写字内容?沃兴华认为,书法是写字,但在写字中寄寓了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感情,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王宁则认为,汉字教育是写字和识字相结合的语文教育,定位就是汉字教育,应该用语文课来承担。用毛笔写是让学生回归传统,体会汉字的来源,培养写字兴趣。“我坚决反对这个课用艺术思维和角度实行,按照培养书法艺术家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简直是胡闹!”北京101中学书法老师樊友华表示,不管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先器识而后文艺”。中小学有些刻板教育思路不改变,谈书法教育不过是舍本逐末。

    “中小学生学写毛笔字,我们不是要培养书法艺术家,也不是学几年就能成为书法艺术家。学生学书法不一定要让他们把握作为艺术的书法,但是你总要给人指引一条通向书法的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要义。无论把书法说成是语文教育还是书法学科教育,你都要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起点。就像小孩小时候学钢琴,以后能成为钢琴家的很少,但是你能只教给他弹奏的姿势而不指引他们欣赏音乐的美妙吗?仅仅教他规则,把每个音都弹准,那是机械运动。”邱振中持有不同观点。

    叶培贵认为,导致中小学书法教育在整体性教育体系中长期缺席的原因,是我们去除私塾改用新学堂后,按照西方的构架设置教育学科,没有书法的位置。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讲师王亚辉在解读《纲要》时指出,书法曾被认为是“低等的美术”有其时代背景,甚至以为只要是中国人谁都会写汉字,书法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只是文字附庸的书写技术。以前的写字教学基本是书写技能教学,而书法教育的内涵则是在书写技能之外,同时重视书法文化和书法欣赏的适度融入,是技能、文化和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

    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清代龙启瑞在《家塾课程》指出,通过书法可以观察一个人用心的静躁。郭沫若也提出:“(练字)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专行独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无论定位是倾向于汉字书写还是书法教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所应该具备的技术、审美等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晓华说:“不要说从整个民族的高度讲,书法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途径,是千秋大业;即便从个人角度讲,就像体育增强人体素质、算数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语文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样,写正确、优美的汉字是中国国民的基本素养。”

    如今书法终于进课堂了,是属于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呢?

    王宁认为,书法艺术进课堂,如果和分数挂钩,就不可避免会功利化。“当前虽说应试教育占支配地位,不和分数关联,有制度和财政的保障,书法教育不会一阵风刮过去就没动静了。”

    文学博士尹东明则不赞同将书法教育定性为素质教育,他认为书法教育不但要和分数挂钩,还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在升学考试中列入书法考核环节,就像中考体育测评一样,可在初期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

    “虽说书法不是应试教育,从带有某种功利的角度来说,高校书法教育发展状况对中小学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引导,就像也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的美术、音乐一样,却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学生的认可和选择。”郑晓华说。

    叶培贵认为,书法不作为应试考试科目,而将其考核融入相关科目如语文、历史甚至地理等科目的考核中,是早期书法教育得以长效实施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进步、孩子出路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提升,完全依赖应试教育也会越来越少。“让受教育者和家长、社会真切感受到书法教育是必要的,而不是增添学生负担,这是关键。学习书法的目的不能有现实功利,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甚至因为传统文化的滞后性,也许现在看不出有明显作用,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社会各界认识到这一点,书法教育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值得关注的是,书法教育虽然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名义上成为必修课,但落实情况需要打个问号。据记者了解,北京一些学校的小学生在开学第一天领到了书法教材,但老师说“让家长辅导”,学校没有真正开设书法必修课,也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外地的不少中小学甚至没有发放书法教材。

    书法教材等待检验,教学效果如何,另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从多个地方反映的情况看,多数书法课是由语文教师或美术老师兼任,甚至体育老师来上书法课,专职书法教师很少。书法课有名无实,书法课师资紧缺,种种问题,无疑会影响“书法进课堂”的意义和效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