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商业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绘画
《桃花鸳鸯图》轶事
文人和画
艺坛三题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坛三题

    范一直

    人不知而不愠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任职。他说:“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只是图书馆的人还不知道。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这个名字,发现那个人的名字生辰跟我的完全相同,他感到很惊讶。”同事之孤陋寡闻反衬出博尔赫斯“真人不露相”的低调和沉潜。这正如陈丹青在某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我才知道:原来教养是这个样子。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标榜和显摆的风气:“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笔者曾见过本地“北漂”的书画家,名片上一长串头衔,正面印不下还转背页。而被誉为“作家的作家”的博尔赫斯,却坦然于同事不知他是个大作家。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书画界有些以名人或成功者自居者,自我感觉好得一塌糊涂,如别人“不知”自己则愠。凡念兹在兹于头顶上名衔或光环者,大抵是浅薄之辈。古人说:“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而“人不知则愠”,正是“浅之尤者”。

    怕被“示众”

    启功生前自述有“三怕”与“二不怕”。一“怕过生日”,北师大要给他办九十岁生日活动,后改为祝其从教七十年研讨会和书画展。二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本姓“爱新觉罗”(其先祖是雍正之子,乾隆之弟)。三怕丧妻后别人给他说媒,心中只有亡妻一人。“二不怕”是“一不怕病、二不怕死”。其“三怕”中前两“怕”,不妨说是怕被“示众”。当年央视“东方时空”下的《东方之子》栏目想采访启功。拍摄方与他联系时说:“我们这个栏目档次高,采访的都是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故名‘东方之子’。”老先生应声回答:“我不够你们的档次,我最多是个东方之孙。”十分干脆地拒绝了。俗谚说“半瓶水晃荡,满瓶水不响”。真正有成就、有名望、有涵养者,大多谦逊、低调、淡定,所谓“真人不露相”也。

    与启功相反,“半桶水,淌得很”的人,视“示众”为博取个人名利的南山捷径,总是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求“示众”以出名,甚至不惜以非常规的搏出位来赚取知名度、关注度。这种风气在书画界、演艺圈尤甚。只是此类“示众”,大抵是街上的猴戏而已。

    “未学人事”

    抗战时陆俨少在成都想开画展,有人对他说:“你要开个展必须去见一下四川省教育厅长。”陆就带了一张画去了。厅长看画后说:“画可以,但在成都开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老回忆:“我这个人有戆脾气,不通世故,回答他说:‘我二十年学画未学人事。’他说:‘这样画展是开不好的。’我也知道人事第一,但我这个人不会人事、不会交际,直到现在还是不会。”陆老一辈子不会的事,如今有些人太会了。

    有人出书画作品集,前面三分之一篇幅是上级别的领导、在书画协会中任要职的达人或圈内所谓名人的各类题词。在京城某个人名义的艺术馆中,各路名人祝贺或捧场之作,数量多于馆主作品。书画界那些急功近利之徒,很懂“人事第一,作品第二”之混世术、盗名术。

    陆俨少历来主张并践行“三分作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将十分心思全用在艺术本身和相关文化修养积累上,并对“现在有些画家是三分作画、三分宣传、四分社交”的现象极为不屑。陆老强调“学画不能太重名利”,那些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宣传、社交”上,信奉“人事第一”者,正是“太重名利”。白石老人也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信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