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群 文/图
《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伯远帖》、《游春图》……9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展迎客,众多国宝级书画集体亮相,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大批观众的目光。早上7点,午门门口就开始有观众排队,据统计,当天共有8500人参观了展览。
283件珍品:难得一见的皇家收藏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在一整年内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石渠宝笈特展”便是其中的重量级展览。
据介绍,此次“石渠宝笈特展”一共展出书画藏品283件,展出的书画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整个中国博物馆界都极为难得。“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众多,其中不乏宋元之前的作品。但是,书画文物不比青铜器、瓷器等其他文物,由于质地多轻质易损,而年代久远的作品因之前收藏条件的局限和流转次数较多,而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伤害,给今天的文物藏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此,故宫博物院规定对于珍贵书画藏品,只在春、秋季节方可以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一次展出以后这件书画藏品必须回到库房‘静养’三年以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公众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展出中备受关注。特别是此次这一全长528厘米的书画作品全卷铺开陈列,亦属难得一见。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年院庆,这幅作品曾经展出,之后只分别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开。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负责人介绍,为保证这些珍贵书画健康稳定、益寿延年,此次两个月的展期中间,即10月12日将更换部分书画展品,使一些重要的书画藏品实际展期只有一个月,既让观众们能够看到更多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珍品,也是对珍贵书画的一种特殊保护。
国宝故事:与时代共浮沉
“石渠宝笈特展”除了展示珍品之外,还较多地叙述了书画流传、递藏的经过。据介绍,这样设计旨在对专业人员研究《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乃至书画史、鉴藏史有所助益,同时增进普通观众对古代文化与艺术的认识。例如为让观众获得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策展专家特意绘制了《石渠宝笈》初、续、三编在紫禁城、圆明园贮藏书画的地图,并列举学诗堂这一贮藏地点,展出其相关文物。
《石渠宝笈》编撰完成至今的200年里,著录中的国宝与时代共沉浮,经历了离散、失落与重逢。本次展览展出一部分重回紫禁城的国宝,其沉浮背后的人与往事,令人感念。
本次策展人之一、故宫书画部专家张震介绍,国宝回宫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调拨、征集、个人捐赠和重金回购。
调拨和征集中,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的征集起到了关键作用。北宋燕肃《春山图》卷、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都是经东北博物馆收集后上调给故宫的。个人捐赠方面,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捐赠了宋高宗书马和之画《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等名作;1952年,朱翼盫后人将宋拓《游似藏开皇本兰亭序》捐赠入藏。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宋代张先《十咏图》卷等,均是国家回购并调拨给故宫的。
这些饱经沧桑的书画珍品在重回故宫后,得到了妥善保护。上世纪50年代,唐代韩滉《五牛图》卷从香港回购重归故宫时,已经破损不堪。1977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重获新生;北宋米芾《苕溪诗》卷,从荣宝斋收购时,已多处撕裂、缺字,经修复、补笔后才恢复了昔日神采。
宣传、服务:让展览深入人心
据单霁翔介绍,此次“石渠宝笈特展”注重加强宣传推广,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此次展览,提前预热和深化解读,在机场、地铁、公交汽车上设置广告,开办网上展览,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传播作用,并提前公布展品目录,便于观众提前了解展品。同时,配合该展览,及时准备了相关的出版物,包括《〈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石渠宝笈特展》展览图录及《紫禁城》刊物所推出的《石渠宝笈》专刊。
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多,工作人员根据武英殿内的情况,开始采取临时限流措施。根据电子计数器统计,当殿内人数接近200人时,武英门门口暂不放人进入,量出为入。为避免观众排队无聊,工作人免费发放精美的明信片。一旁的故宫书店内有关于展览、展品的书籍、宣传册,可供游人先睹为快。
此次为了使到现场的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故宫增设了500台专用自动讲解器,增加30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服务。展室内WiFi硬件设备安装和互联网带宽接入,实现良好无线上网环境。展厅内约1/3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维码,展览期间将在展区内提供无线网络,观众扫码后便可详细了解文物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