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悌
从19世纪初开始,各种西方新式的传播工具,逐渐在我国港澳地区以及南洋一带出现。此后由南而北,各种传播机构如印刷所、新式学校、出版社、翻译社等,在沿海口岸不断出现。在甲午战争前的80多年间,尽管有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这些新式的传播媒介,并借此对西方的器物技术、精神信仰有所了解,但这些文化输入并未对当时的中国带来结构性的影响,居于支配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仍然对这些新事物视若无睹。
直到甲午战败一年后,情势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西学”开始成为知识界的新“论域”。一方面,新型报纸、学堂和学会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强学会”的成立,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新式报刊,从香港、上海等“华夷杂处”的商业城市,一直到政治中心北京,逐渐被接受,并得到位居政治核心的大臣的支持。
在西学由边缘而中央,新式报社、学堂、学会大量出现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看到西学“普及化”的趋向。这个趋向可以从20世纪初大量出现的百科全书中窥见端倪。
“百科全书”一词作为一个新的词汇,首见于1897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钟少华在《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对在晚清出现的这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做了界定和较全面的介绍。在洋务大潮中,有两位外交官为晚清百科全书的编纂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马建忠和钱恂。
马建忠与《艺学统纂》
马建忠(1845—1900)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咸丰十年(1860),屡试不第的马建忠在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士大夫却绝口不谈洋务的刺激下,决定放弃科举仕途,转而致力洋务。1877年,在李鸿章的赏识和推荐下,马建忠以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随员的身份,和福州船政学堂的首批留欧学生出洋。和他同行的除了严复外,还有同样以随行翻译身份、出身福州船政学堂的陈季同。奉李鸿章之命,马建忠和陈季同一起进入法国巴黎政法学院攻习公法。1880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回国,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时年36岁。此后直到1890年出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一直致力于洋务推动。后因政治上的失意,转以著译为业,除了《马氏文通》外,还编纂了95卷的《艺学统纂》。这本被钟少华归入“专门百科全书型”的《艺学统纂》,在马建忠过世后两年,由上海文林书局石印刊行,其时正好是百科全书出现的高峰期。
根据罗振玉为此书写的序,我们知道,这是马建忠平日随手记录之作,共分为14类,分别是天学、地学、测绘学、制造学、算学等。“艺学”这个词,在晚清的百科全书中似乎格外受到重视。在徐毓洙为《泰西艺学通考》写的序里,我们可以看出“艺”基本上是作为“道”的对立面而存在,内容包括了西方人素来重视的工艺。洋务运动中建设的船厂、制造局、电报、铁路、邮政,就是艺学的具体实践。
当时一般人多将艺学和洋务、时务或西学画上等号,但对“欧学”有第一手认知的马建忠,却认为对“实学”的讲求,并非西方人格物致知之学所专擅,中国古代对利用厚生、制器、穑稼之学的重视,其实和西方的格物致知之学有一贯之处。和马建忠在上海一度毗邻而居的罗振玉,对马建忠的想法深感契合,所以在序中特别加以阐述:
每相见,辄商榷古今,以适用之学相底厉。尝谓西人以格物致知为学,实与我中国古者利用厚生之恉有合,乃今人多以形下之学轻之。抑知我上古制器创物之圣人,实与教稼明伦者并重,固无分轩轾耶!
《艺学统纂》一书既对西方的技艺之学进行了清晰的勾勒,也对垦荒、屯田、蚕丝等中国历来统治者所重视的课题及其改进之道进行了陈述。《艺学统纂》的开本不大,前两册为总目和细目。全书无标点,但有些条目用空格或圆圈来区分,便于阅读。
钱恂与《五洲各国政治考》及其续编
钱恂(1854—1927)虽然出生略晚,但和马建忠可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的家世更为显赫,伯父钱振伦在道光十八年(1838)和曾国藩一起中进士,伯母翁氏是翁同龢的姐姐,父亲钱振常则是同治十年(1871)的进士。小他30多岁的弟弟钱玄同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名的疑古派。钱恂在15岁时考过生员,但此后屡试不中,被迫放弃科举仕途,游于薛福成门下。薛福成曾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供职近20年,光绪十五年(1889)被清廷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钦差大臣,因故改于第二年赴法国上任。钱恂则以门生兼随员的身份,随薛出使欧洲。1890年,钱恂奉调赴俄罗斯,成为驻俄使馆的参赞。1893年,出洋三年期满回国。接着,在翁同龢的协助下,再度被派往英国。1895年,钱恂以通晓西学,被张之洞调请回国,成为其幕僚。1899年,张之洞派钱恂为游学日本学生监督。之后,钱恂再度展开外交使臣的生涯。于1905年,任东西洋考察宪政参赞官。1907年,任出使荷兰和意大利的大臣。
从晚清百科全书编纂者的角度来看,他不但积极与人合编了《日本法规解字》,并在1901年分别出版了《五洲各国政治考》及《五洲各国政治考续编》两种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五洲各国政治考》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是根据自己对欧洲各国和日本上层政治的亲身了解,做的记述,和当时一般侈谈洋务,又无法掌握各国“政治大端”和“制作之原”的现象很不相同。钱恂先后驻节欧洲和日本,对东西各国政治制度和先进文明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他把握际遇,用心采访、搜集资料,对各国的政法制度、风俗习惯,做了广泛、扼要且生动的介绍,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了百科全书的基本面貌。
《五洲各国政治考》共八卷,总目部分仍依照中国政治的框架,分为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六个类别。但细目和内容则是近代百科全书的撰写方式。如卷一吏政下共分36个条目,简要地介绍了36个国家的政治,从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到非洲的埃及、南美洲的秘鲁等,涵盖面甚广。每个条目各有标题,内容以200字至300字为度。除了基本的政体和制度介绍,马建忠还对各国的铁路、电线等基础设施有扼要的叙述,并能从细微之处洞识全局。
因而,张之洞曾在保举他的奏折里说:“该员中学淹通,西学切实,识力既臻坚卓,才智尤为开敏。历充欧洲各国出使大臣随员、参赞,于俄、德、英、法、奥、荷、义、瑞、埃及、土耳其各国俱经游历,博访深思。凡政治、律例、学校、兵制、工商、铁路靡不研究,晓其利弊,不同耳口游说,恂为今日讲求洋务最为出色有用之才。”这从《五洲各国政治考》一书中可以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这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已经充分展现了现代的新风貌。但《五洲各国政治考续编》还保留着《皇朝经世文编》(清代类编性散文总集——编者注)的架构,和百科全书的精神大相背离。
作者简介
李孝悌,1954年出生于台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文化史。此文是作者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近代百科全书”研究团体合作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