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搭建交流桥梁 携手共赢未来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7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建交流桥梁 携手共赢未来
——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

    论坛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非洲嘉宾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本报记者 陈 璐 摄

    马盛德

    高丙中

    李明泉

    李祥林

    孟德芝

    罗微

    许蓉

    松雁群

    于勒·阿加尼

    娜黛日·迪亚娜·雷克帕·朱梅希

    阿尔弗雷德·朗贝尔·博内祖伊

    阿萨妮·瓦伊达

    让·奥梅尔·恩塔迪

    佛洛朗·加拉提·萨克罗

    乌斯曼·布·奥多瓦

    热尔曼·奥沃诺·埃索诺

    尚塔尔·拉蒂米拉依

    阿卜杜拉耶·马热

    热罗姆·卡朗格瓦

    阿卜杜勒·阿齐兹·吉斯

    巴珠巴叶娜·提朱古纳

    纳比尔·卡拉拉

    德·阿萨巴·爱丽丝·科菲

    本报记者  陈  璐

    崔昌宏

    9月13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由中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为这座拥有独特文化氛围的“芙蓉之城”再添一抹亮色。论坛上,来自非洲14个法语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非洲联盟委员会代表共15位嘉宾,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一道,相互分享各自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经验,深入探讨该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现场气氛热烈,达成诸多共识。

    嘉宾“点赞”中国非遗保护

    源远流长的古蜀文化为成都积淀下厚重博大、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东道主,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崔昌宏在致辞中介绍了成都的社会文化概况,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表示,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冲击着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在此背景下,成都积极探索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着力推动非遗传承在融入当代生产生活中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阐述了中国非遗的基本情况和保护工作。据介绍,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非遗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包括2006年至2015年8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中国文化部命名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等。同时,他也着重分享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群的培养、推动非遗进入现代生活,加强少数民族遗产保护、弘扬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注重借鉴他国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非遗保护经验。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高丙中谈及中国非遗保护在立法、管理、传承措施、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性实践,包括建立四级名录体系,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生产性保护等,指出参与非遗保护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价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李明泉介绍了成都实施非遗保护的积极探索。他表示,成都注意科学处理历史与当下、文脉与承续、名录与整理、活化与固态、转型与创新的关系,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协会、进企业、进家庭、进公共服务、进城镇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祥林强调继续调查、发掘、申报本土非遗,鼓励戏剧艺术创新和坚持戏剧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并探索解决非遗传承人评审等相关问题的方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非遗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介绍了蜀绣技艺的发展历程,指出要解决蜀绣事业面临的瓶颈,需对蜀绣的产品、技艺、开发、营销进行全面创新,并呼吁非洲专家和艺术家关注蜀绣,推动蜀绣文化与非洲文化的融通。非洲嘉宾认真倾听和记录中方专家从各自角度介绍的这些中国非遗保护成果与措施,纷纷为“中国经验”和“成都经验”点赞。

    非洲文化遗产期待更好发展

    与会非洲代表围绕“中非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国际合作”主题,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对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的保护法规、政策与措施。贝宁文化、扫盲、手工业和旅游部文化遗产司司长于勒·阿加尼介绍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波美王宫等丰富文化遗存,表示要从保护和传承两个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可持续管理。他所提出的由国家收购国内60%的文化产品等政策,以及刚果(布)文化和艺术部部长顾问让·奥梅尔·恩塔迪提出的因地制宜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多哥新闻、文化、艺术和公民教育部文化遗产司司长巴珠巴叶娜·提朱古纳倡导的把非遗传统融入日常习惯和生产生活等,体现了非洲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思考。

    不少非洲国家也高度重视对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宣传和培训。喀麦隆艺术和文化部国家博物馆协调员娜黛日·迪亚娜·雷克帕·朱梅希表示该国文化部基金会用来帮助小朋友了解非遗艺术;中非旅游、艺术、文化和手工业部文化和遗产总监阿尔弗雷德·朗贝尔·博内祖伊称,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动教育项目,唤醒该国学生对文化遗产的意识;加蓬文化、艺术和国民教育部文化遗产保护司司长热尔曼·奥沃诺·埃索诺表示,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加蓬在全国举办了针对各领域、各层次的相关培训;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博物馆馆长尚塔尔·拉蒂米拉依表示,她们通过制作手册向村民开展宣传;突尼斯国家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纳比尔·卡拉拉表示,突尼斯很多大学中都有文化遗产类硕博学位和相关研究中心,支持各种研究项目;科特迪瓦文化和法语国家事务部法语国家事务和文化合作司司长佛洛朗·加拉提·萨克罗希望把非遗课程纳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因为“文化根基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中应该体现我们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歧视和误解都可以依靠文化的深入沟通而消弭”。

    吉布提文化部文化司司长乌斯曼·布·奥多瓦指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得到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科摩罗教育、研究、文化、艺术兼青年和体育部艺术和文化司司长阿萨妮·瓦伊达也希望能和中国、法国以及阿拉伯国家开展合作,实现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和利用;卢旺达国家博物馆研究所研究和出版部主任热罗姆·卡朗格瓦谈到殖民统治和种族屠杀带来的文化摧残,而如何制定保护、保存政策,并从中提炼卢旺达文化的价值,恢复其生机,是他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搭建合作平台 携手共创未来

    “非遗的保护是人类技艺的传承。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同时要保证开放的态度,更加勇敢地去面对全球化……我相信此次论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对话,更好地保护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未来有更激烈、更灿烂的碰撞。”塞内加尔文化和新闻部文化遗产司司长阿卜杜勒·阿齐兹·吉斯说。

    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为中国与非洲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进行交流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阿卜杜勒·阿齐兹·吉斯的话,正是与会非洲代表共同的感受和期待。非洲代表高度肯定论坛的意义,并感谢中国政府在文化方面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尼日尔布布·阿玛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阿卜杜拉耶·马热表示,此次从中国学习到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也得以通过交流寻找解决非遗保护中遇到的挑战的途径,这为未来的双赢局面奠定了基础,希望中非今后可建立更加长久稳固的文化合作。与此同时,非洲嘉宾认为这对非洲国家内部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促进,有代表提出今后可在非洲国家组织类似的经验交流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着全国非遗保护相关具体工作,履行非遗保护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进行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等工作职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按照教科文组织要求,组织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课程,并就非遗领域相关课题开展调查,为提升亚太地区非遗保护能力贡献力量。在论坛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许蓉对各自中心情况的介绍,引起了非洲代表的极大兴趣。在自由讨论环节,包括资金来源、预算分配、如何从中得到帮助等很多问题纷纷抛向这两个组织。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嘉宾就中非非遗合作达成普遍共识,确定了在论坛框架下,通过当地使馆等机构对接更多具体合作项目的意愿。

    论坛花絮别样精彩

    本届论坛适逢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召开,非洲代表应邀出席了非遗节系列活动——来自喀麦隆和塞内加尔的代表还在非遗国际论坛上发言,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情况有了更充分、直观的了解。

    国际非遗博览会上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宽窄巷子、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知名文化景点,均展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传承与发展并存,给非洲嘉宾留下深刻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展演上马达加斯加和津巴布韦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成都摄影家眼中的贝宁”展览,则是中非交流成果的具体体现。

    非盟委员会文化事务行政助理德·阿萨巴·爱丽丝·科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文化遗产特别丰富,保存得也特别好,让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以前的样子,此行对非洲文化遗产的挖掘有很大启迪。第一次来中国的于勒·阿加尼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令他感到震撼,对文化的重视也值得贝宁学习。“国际合作能够使我们拉近距离,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完美表现。”纳比尔·卡拉拉对记者说。

    据悉,举办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是中非各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共同确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2014年举办了第一届,主要针对非洲英语国家。“中国和非洲同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特别是标志着我们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家共同面临的课题。希望以此次中非保护论坛的举办为契机,把握当前,立足长远,进一步推动中非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开花结果,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中国文化部外联局非洲处处长松雁群强调,中国文化部愿与非洲各国文化部门一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愿意在人员培训、申报经验共享等方面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陈曦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