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言
9月9日至12日,第二十一届上海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届展会有两点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展会现场盛况,二是展会期间评出的一系列金点奖。在各种家具市场交易都逊于往年的当下,能举办这么一场热闹非凡看点颇多的展会,应向主办方表示感谢。遗憾的是,评奖环节令人大跌眼镜,不少行内人士在得知评选结果后连连表示“看不懂”,认为真正的好作品未得,一些得奖者则“未必了了”。
笔者最初并不认同这些质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标准较软性的评奖活动向无绝对公平,也不必照顾到方方面面,让谁都满意。为此我还结合资料为其中一项金点奖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在微信平台快推。但是,听到业界发出的质疑声多了,再结合不久前发生的“顾磊放弃红点奖”事件,笔者有了新认识。
先简介顾磊事件:2015年7月,中国设计师顾磊在得知获得红点传达设计奖,主办方发来祝贺并告知购买获奖者权益包的邮件后,因其对红点奖的评判标准表示质疑,最终答复“放弃红点奖”,并在8月主动发文声明。此事引起很多设计师讨论。人们聚集于三个问题:一是奖项收费是否合理?二是红点奖评审标准是什么?三是中国获奖作品为何占红点奖半壁江山?因为现在展会与评奖普遍收费,第一点或有合理处,第二、第三点尤为令人关注。对于第二点,顾磊表示:竞争的唯一要素就是好设计,而不是来自某个地区或某种文化。所有国际大赛的评委都不可能在全球视野下仅通过文化猎奇或者设计之外的因素去选择某件作品。为何中国设计获奖作品如此的被强调“东方风情”?一个带有显著异域文化的作品好坏和价值应该如何来评定?潜在之意是:如果获奖作品带有明显可读出的文化符号而未由“好设计”显示出足够创造性智慧,其获奖便无意义。
既然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参加?有人会追问。
不管是事前预感还是事后自觉,参加的动机其实都非常浅白:为了获一个奖,给作品和作者一个名分,一次“镀金”的机会。红点奖官网显示,中国地区是参加红点概念奖投入作品最多的地区(约点51%)。相反,诸如美、日、英等国获奖作品十分有限。业内人士分析,西方国家各自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美国IDEA、日本G-Mark、英国的D&AD),因此这些国家参与红点奖比较少。
据了解,包括红点奖在内的国际国内设计奖项被质疑,绝非首次。2014年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曾称:“红点奖是中国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业内人士、设计师们大都知道,金点奖和红点奖有极浓的“血缘”,红点奖创始者是德国人彼得·扎克,2014年才被引入中国,变通为“金点奖”,而且去年和今年的两届“中国家具设计金点奖”评委主席皆由彼得·扎克担任。
本文无意过多质疑一个奖项的设立、引进或具体评奖操作,这次金点奖引发的争议和顾磊等人对红点奖的放弃至少提醒我们,应多点时间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评奖标准如何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重视设计的价值而非倚重文化偏好或猎奇心态;二是在展览、评奖或颁奖环节有收费时如何做到合理,避免因对经济收益考虑过多对评奖公正性造成干扰;一个奖项的确立或引进如何在评奖标准上有个一以贯之的核心艺术价值,减少评委主观随意性。
种种原因所限,中国类似奖项的设立与操作远未成熟,金点奖是从西方取来的经,刚刚两届,都不希望把“经”念歪。但如果其源头红点奖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中国的各种评奖活动便应于此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