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驻浙江记者 杜俏俏
和杭州南宋御街上那些散落的售卖旅游土特产的店铺相比,从昔日盛极一时的翁隆盛茶号改造而来的御乐堂的装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纯实木的厚重桌子,雅致的竹制屏风,还有店门口迎宾台上的那只陶制花瓶,春来插百合,夏来供莲花……
但,真正风雅的,在楼上。每周五、周六,穿过二楼的精致棉布门帘,走上吱吱作响的实木楼梯,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由浙江昆剧团演出的一个半小时的体验版昆曲《牡丹亭》。只有66人的小剧场,汤显祖笔下那生生死死爱恋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就这样近在咫尺。
“已经很多年了,我一直有个愿望,能有一个地方可以游西湖、品龙井、看昆曲。”9岁学艺,演了数十年昆曲的名家林为林说,这样一个清雅之所,是他的夙愿。
2014年,时任浙江昆剧团团长的林为林遇到了“一直在筹谋为传统文化反哺社会找到切入点”的程俊,二人一拍即合,总算为林为林多年的愿望找到了安放之处。
找个配得起昆曲的地方
御乐堂是一座灰色的三层楼古宅,青砖黛瓦。“当时我们找演出场所时,挑了好多地方,最后才选了这里。”体验版昆曲《牡丹亭》的制作人戴志清说。
“没改造前这里是一栋危楼,当时70多岁的昆曲大师汪世瑜老师,也跟着我们颤颤巍巍地爬到三楼看场地,就是为了找个配得起600年昆曲的地方。”戴志清说。
《牡丹亭》最完美最立体
在这座充满故事的老房子里演什么,林为林认定是《牡丹亭》。“昆曲经典不少,但《牡丹亭》最完美、最立体,也最适宜小剧场的演出。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今天,这样天长地久、缠绵悱恻的爱情依然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为了展示昆曲表演最本质、最美的一面,体验版《牡丹亭》以昆曲“家班”的形式演出,演员、乐师皆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建筑原貌,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
最好看莫过于眉目传情
原本的《牡丹亭》有55折,曾经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要看3个晚上共9个小时;浙江昆剧团演出的汪世瑜和王奉梅搭档的版本则分上下两折,近5个小时。作为总导演的林为林,为御乐堂量身打造的体验版《牡丹亭》只有一个半小时,包括《惊梦》、《言怀》、《离魂》、《旅寄》、《冥判》、《玩真》、《幽媾》和《回生》8折戏。“其实这8折戏里还进行了浓缩。”林为林说。
除了将剧情的精华浓缩,林为林还依照御乐堂的建筑特点,将演出拓展到整个剧场空间。在舞台的正对面,林为林设计了凉亭造型的另一道门,《离魂》一折中,杜丽娘的“魂魄”一袭白衣从这道门“飘”出,而《回生》一折时,杜丽娘则着鲜红的斗篷,从门而入,与柳梦梅相见。
在林为林看来,体验版《牡丹亭》的特点在于精致。“《牡丹亭》中唯美的落花流水景致,都展现在了这台戏中。”林为林说,如《惊梦》一折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首次在梦里相聚,柳梦梅用八尺长的斗篷,把杜丽娘围住,配合着舞台上空飘落的花瓣,观众也笼罩在这美好的春梦中。
“在这里看《牡丹亭》,最好看的莫过于看他们的眉目传情。”林为林说,体验版《牡丹亭》演出时,因为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观众能看到最细腻的表演,但这也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林为林精心遴选了浙江昆剧团的两组优秀青年演员轮换演出。
为下一个一百场努力
自2014年4月13日的首场演出算起,体验版《牡丹亭》已经演出超过120场。“一个传统戏曲,能够驻场演出100多场,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而在浙江昆剧团的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林为林说。
据了解,此次演出以商业模式运作,票价从580元到1280元不等,包含一顿精美的自助餐。体验版《牡丹亭》一经推出,很受追捧,经常需要提前一周预订,才能有位。100场之后,已收回成本,略有盈余。
而这样成功的演出尝试,也得到了浙江文化部门的鼓励。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说:“体验版《牡丹亭》是昆曲艺术和现代市场商演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也是戏曲与旅游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范例。作为浙江的文化部门,我们鼓励这种戏曲演出综合体。这种驻场演出的新模式,对于锻炼青年演出队伍和培育市场都是有益的。”
“演出的这一年,我们拒绝赠票,拒绝打折,就连票务代理机构,也没有一点折扣。对待昆曲,观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只有自己掏钱买票,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会给观众最好的服务。”程俊说。
在程俊要和浙江昆剧团签第一个100场时,林为林是犹豫的。“他原来说要签1000场,我说怎么可能,肯定要亏本,还是先签100场试试水。还说虽然签了100场,要是演出亏太多,也是可以中止的。”而在首个100场之后,林为林这样的昆曲从业者心里也开始有了些底气。“接下来的100场,我们会对台词和细节做一些调整,在考虑把投影屏幕换成书法家现场在宣纸上书写《牡丹亭》的场次名。另外,现在的剧情里诙谐幽默的成分少了一些,之后的演出我们会做相应的调整。把御乐堂体验版《牡丹亭》打造成杭州新地标,我们有信心。”林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