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月 李天翼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文艺界推出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来回顾与纪念那段难以抹去的峥嵘岁月。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生死存亡面前,不仅前线战士誓死反抗,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也投入火热的斗争之中。在抗日的革命征途中,吴晓邦、戴爱莲这两位舞蹈家的身影应该被铭记,他们用舞蹈宣传救亡,用“文艺枪杆”给予抗战军民振奋、警示和激励。
为人生而舞的“义勇军”吴晓邦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一位真正的人民舞蹈家。他一生献身艺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的真正意义与内涵。抗战期间,他以抗日救国为己任,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100多部舞蹈作品,以铿锵有力的舞姿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的战火在全中国燃起,民族存亡的危机感激起了这个热血男儿的满腔热情,吴晓邦立即投入这场斗争之中。当时,吴晓邦置身上海,很快成为上海救亡演剧四队的一员。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中国百姓的爱国激情让吴晓邦夜不能寐。那时的中国大地上,人们到处都在传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次,在抗日宣传演出过程中,吴晓邦被这首歌曲激发出灵感,立即编排了舞蹈动作,并向剧团的同志借了一件深色上衣、一条黑色裤子和一条腰带,赤脚冲上了表演场地。他的动作充满张力,从中国武术散打中借鉴的冲拳、踢腿以及呐喊式的仰头问天动作,呈现了一位爱国战士的英雄形象,反映出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的大无畏气概,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伙儿泪流满面,并随着吴晓邦的舞蹈动作而高唱起来。他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弥漫着抗日烽烟的中华大地。其代表性作品除《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外,还包括《国际歌舞》、《丑表功》、《送葬曲》、《傀儡》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37年底,吴晓邦在南昌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不仅为我军阵地服务,而且为友军演出,充分展示了新四军的博大胸怀和民族大局意识。
1940年,吴晓邦应欧阳予倩之邀,前往广西桂林艺术馆任教。当时有一群孩子在陶行知的支持下,以全国巡演的方式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这就是著名的“新安旅行团”,吴晓邦和盛婕为新安团创作排演了歌舞剧《春的消息》和舞剧《虎爷》。这两个作品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并以慷慨激昂的抗日救亡歌曲来创作舞蹈,唤起人们的觉醒,激励着人们的战斗情绪。两出舞剧在桂林演出,反响空前热烈。吴晓邦将新舞蹈艺术的种子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而舞剧演出的成功,更加坚定用新舞蹈艺术为战斗服务的信心和勇气。
1941年6月,在重庆抗战堂由吴晓邦、盛婕和从英国回来的舞蹈家戴爱莲举行了一场有历史意义的三人舞晚会。这是舞蹈先驱们的第一次合作。吴晓邦陆续表演了《丑表功》、《血债》、《义勇军进行曲》等代表作,戴爱莲则表演了《思乡曲》、《东江》以及几个世界著名芭蕾舞的片段和芭蕾小组合,另外还特别展现了南美的土著舞蹈。将演出推向高潮的是吴晓邦、戴爱莲联合表演的《红旗进行曲》与《合力》。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掌声热烈。
此后,吴晓邦和盛婕不停地辗转往返于贵阳、重庆、成都、广东等地进行演出、讲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无论是头顶敌机的狂轰滥炸,还是身受政治迫害,都动摇不了他们为宣传抗战、唤起民众、团结救国的决心。
归国抗战的“先锋军”戴爱莲
戴爱莲,中国现代舞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中国舞蹈之母”,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她在海外侨居多年,但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回国之前已经开始投身到抗日的工作之中。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这位以舞蹈为武器的姑娘就编演了《警醒》、《前进》等作品,开始了她的抗议宣言。
当时,伦敦有一个名叫“援华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号召人们为处于战事之中的中国人民募捐,戴爱莲毅然参加了由该组织举办的募捐义演。当她得知捐款最终都被汇集到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抗战同盟”时,她笑了,她第一次为自己能为祖国的抵抗运动贡献绵薄之力感到欣慰。
“我要回国,我要救国”的念头常常在她胸中涌动,战争加快了她回国的步伐。迫于德国法西斯的空袭威胁,这时的居民纷纷离开伦敦,戴爱莲就学的尤斯·莱德舞校也在战火中被迫停课。这时的戴爱莲在中国国内举目无亲,完全可以选择回到远离战火的特立尼达,但她的心早已与燃遍抗日烽火的祖国连在一起,回归祖国之志日益坚定。1939年9月3日,是戴爱莲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她终于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回国之路。
1940年1月,年方24岁的戴爱莲抵达香港,受到宋庆龄热情接待。她眼含泪花,兴奋不已。虽然她知道还会有许多困难等着她,但她相信站在祖国的土地之上,会使她产生不灭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只要有机会,她积极参加义演募捐活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奔走。
1941年,为欢迎戴爱莲回国,由吴晓邦、戴爱莲、盛婕3位舞蹈家在重庆举行了舞蹈专场演出。他们的精彩演出被报界誉为“新舞蹈的先锋”。这次演出对重庆的抗战影响很大,事后,《新华日报》专门发表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这场舞蹈演出的意义:“民族舞蹈,现在由少数的中国舞蹈艺术家在不断努力中创造建立。今天这样理解它,它不仅是抗战史实的记录者,还是热情的宣传形式。我们非常同意,这种新的舞蹈在不断的努力创造中,一定有它光辉灿烂的前程,与我们新中国的前程一样地向前迈进。”这一时期,戴爱莲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创作出《东江》、《思乡曲》、《空袭》等一系列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的抗战作品。
1942年秋,她到重庆,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之后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创办育才学校舞蹈组。在此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关心和帮助她,鼓励戴爱莲向民间学习,努力发展中国民族舞蹈事业。这对她后来艺术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