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立元
1958年,十万大军开进广袤大漠、茫茫戈壁,战严寒、斗风沙、风餐露宿,投入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发射工作。从《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到载人航天发射场第一座脐带塔落成;从大漠戈壁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到“国之重器”在南太平洋初试锋芒……
9月10日至16日,国家京剧院近80人的创作和演出团队在院长张凯华带领下,来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和慰问演出活动。透过历史烟云,大家在这里感受到创业的艰难、英雄的伟大、祖国的强盛、人民的期待,立志把震撼的瞬间、感人的故事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将“勇创第一”的精神转化为攀登艺术高峰的实际行动。
“男儿生当带吴钩”
“点火!”一团红光从火箭底部迸射而出,一阵轰鸣随之滚过天空。在湛湛青天中,一柄白色“利剑”在橘红色烈焰助推下从发射平台缓缓升起、奋力攀升,速度越来越快,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视野中——欢呼声随之响起。
“太震撼了!”“这是一辈子难得的机会!”9月14日,国家京剧院艺术小分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场景。连日来,对基地采风累积起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此刻被激发到最高点——欢呼、雀跃,艺术工作者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这里航天发射条件优越,但人居环境恶劣,能长期在这里工作,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4公里,有一座烈士陵园,伟岸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直指苍穹,聂帅和672位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官兵、职工长眠于此。
9月12日,国家京剧院一行来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纪念碑前三鞠躬、向英烈敬献花圈,汉白玉砌成的整齐“方阵”无声诉说着往昔,大家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王来烈士墓前,大家了解到:40年前,发射阵地附近的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战士王来不顾一切冲向火海抢救设备和战友,特种燃料的气化分子顷刻使他浑身起火。为保护试验设备,王来义无反顾地奔向戈壁滩,身后留下38个焦黑的脚印……这样扎根大漠、奉献青春与生命的故事还有很多。
原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指挥所现在成为“两弹一星”资料展映厅,国家京剧院艺术小分队在这里观看东方红卫星发射纪录片时,年轻的演员欢呼“太牛了”,而上了年纪的艺术家已眼眶湿润。“那时候我已经工作,大街上欢呼游行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文林说。“我记得我们全家都在院子里向天上看,半导体放到最大声,听到《东方红》响起,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吕昆山说。
推动“两弹一星”题材创作
“问天阁内,我们坐在杨利伟他们上天出征仪式坐过的座位上照相,参观了航天员宿舍。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科技人员,为国家航天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无怨无悔、可歌可泣的故事,了解整个基地的发展过程和发射历史。我们在台上塑造英雄人物,这次看到了真正的英雄,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兰说。
国家京剧院将采风创作作为长效机制纳入日常工作,采风小组此次主要围绕剧院剧目创作规划,以“两弹一星”为题,为创作展示祖国航天伟绩、弘扬航天精神的优秀作品搜集资料,寻访亲历者,体验生活,为剧本创作积累素材,国家京剧院邀请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孟冰加盟。
被大漠中的创业故事打动,采风小组主动提出寻访已经废弃的50号发射场,那是当年“七勇士”战斗过的地方。茫茫戈壁中,一路上,没有任何标志物,行至大漠深处,顿时乌云滚滚、大风呼啸、飞沙走石。“幸亏司机有经验,沿着电缆沟找到了50号发射场,只剩下一些半地下和地下建筑。”孟冰说。
“死就死在阵地,埋就埋在火箭旁。”当年,佟连捷、徐虹等7位勇士留在距核导弹不足百米的地下控制室,核导弹在“七勇士”的操纵下准确飞向预定区域。从此,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
回程路上,采风小组突击采访1号检查站时,那里仅有的3名战士正在做午饭。面对空无一人的戈壁,他们每天做的是沿铁路检查,一待就是几年,营房四周除了望不到边的黄沙,很难看到一点绿色。
“到了基地,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自豪感更加强烈,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那么困难的时候下定决心搞‘两弹一星’,让中国在世界军事格局、国际政治中说话底气足。第一代创业者艰苦奋斗,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一代代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这次采风对我们的创作有根本性的推动,发现一些新的突破点和创作角度。”孟冰说。
经典唱段引战士情感共鸣
“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披荆斩棘东南走,石崩谷陷马不前。挥鞭纵马过断涧,山高万仞入云端。”9月15日、16日晚,国家京剧院三团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官兵、科技人员演出了讴歌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保留剧目《杨门女将》及经典折子戏《坐宫》、《武松打店》、《大登殿》。
《杨门女将》讲述佘太君在国家危难时,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探谷一段,穆桂英和儿子杨文广踏遍群峰,历尽艰险,几经波折,终于在识途老马引导和谷内采药老人帮助下攀上栈道。演到此处,战士们叫好声如潮。“国家京剧院表演水平很高,剧中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情节,让人激动,也激励我们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战士们说。
此前,国家京剧院三团刚刚在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演出10天,演一场换一个地方的演出方式让演员们疲惫不堪,但接到此行任务,他们立刻风尘仆仆赶了过来。而发射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自然环境恶劣,近年来,官兵们不断引种植物,植被覆盖率提高。即便如此,此地含氧量依旧偏低,演员们演出时明显感觉喘不上气。“我们也要拿出战斗的精神往上冲。看到战士们的欣喜,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说。
“当年,士兵们住的是帐篷,20多个人挤在一起,只能侧身睡。”“小点的水,贵如油,三天不送就发愁。”“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那时候通讯不行,为了保证通讯的畅通,每个电线杆子下面站一个民兵看电线。”这一个个片段成为此行艺术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也要像京剧里唱的那样——‘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