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古籍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青年学子结缘古籍,一次并不简单的相遇
参与者说
调动社会力量 共同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中国文化报 >  2015-09-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者说

   志愿者们在活动中还收获了友谊,图为他们在雨后一起登上天台看夕阳。

“前期策划这次活动时,我主要考虑了几点问题:30位志愿者著录速度比较快,但细节问题还需要有馆员把关;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才能做到登记过程又快、又准,且能最优化保护古籍。鉴于此,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制定了《河北师大古籍平台录入流程》,基本包含志愿者工作过程的详细操作规则,如出入库登记、书影扫描、审核等。这次活动的意义我想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图书馆做了些工作,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志愿者精神,愿我们将这种精神一起传承下去。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绍荣

    这次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版本目录学的机会。通过实践,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鉴定编目的常识,具备了初步鉴别古籍版本的能力,而这是很难通过课堂讲授与书本学习得来的。希望这一活动能继续推广下去,不仅可以解决普查人员短缺的燃眉之急,还可有培养后备人才的长期收益;普查中,我们深感基层图书馆(博物馆)的保存条件之差,如何切实提高基层馆的硬件设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石祥

    普查工作诚然基础,甚至有些枯燥,但依然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回忆。终于有一天,我从古籍知识的学习者变成古籍保护的实践者,身体力行地向人们展示与宣扬古籍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纵任重而道远,不敢懈怠。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刘隽敏

    每一本古籍流传至今就如同有生命一样,而任何一本古籍的散佚、毁损都像是一个生命的陨落,是人类知识财富的损失。能参与到这次志愿服务工作中来,是一次“有益”而“有义”的经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生王健丁

    每天能跟着朝阳,漫步十分钟,接着触手的便是烟海一般的墨香,这样的日子,只愿再长一些。而来自京津冀各地的朋友,带来的不同的思维、在讨论交流中不断闪现的火花尤为珍贵。这种没有城府的对话,贵如春雨。

    ——河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生罗毅峰

    古籍普查真的是一份又脏又累又有趣的工作。当我翻开那些被尘封了几百年的书,心中那种自豪感和优越感是难以言表的。我时常在想,我究竟是做了多少好事才换来这一次的机会。

    ——河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生王静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古籍是有生命的。翻开一部古籍,每一册、每一页、每一个字,都是时间流淌所积累下来的故事。书页在手中翻过,令人心静,仿佛与历史对话,似乎也是与古人为友的一种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生王俊双

    我每天都期待有新发现。譬如,很多古籍没有书耳,但是附近有同学发现了这样的书,大家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过去观摩,而正在做这套书的同学也仿佛是在炫耀自家的宝贝,满足感与成就感暴增。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学生王雅维

    工作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汗水伴着灰尘的焦虑,尤其是在一本古书难以辨识、作者难考、版本难辨的时候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

    ——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生方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