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付远书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区。2014年4月,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主办,川、藏、陕等七省区及31个核心区、覆盖区市州的文化、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会在西昌市召开。作为凉山州州府,借此东风,西昌在这条彝文化带上,特色文化如何“链”上产业,助力地方发展?3天的行走,记者感受到清晰的西昌路径。
“南红玛瑙,美姑的。”这样的吆喝声几乎每天都在西昌大凉山南红玛瑙城此起彼伏地响起。8月20日,记者走进玛瑙城看到,这里已形成以玛瑙原石、成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而江苏苏州、河南南阳等地的人才和资金也已大量进入西昌市。
凉山南红因其颜色艳丽,润泽度、浑厚度佳,完整度好,广受藏家青睐。2013年9月30日,随着大凉山南红玛瑙文化协会的成立,南红在市场推广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的挖掘。“将民族文化注入南红,才能延伸南红文化的生命力。”据大凉山南红玛瑙文化协会副会长黄翊芳介绍,目前,凉山民族风的南红饰品很受市场欢迎,南红产业想要走得更远,需要这样的倡导。
伴随着近年来美姑县南红矿的发掘,在西昌专门从事南红产业的人员也逐渐增多。从事玛瑙生意的尹杰在玛瑙城开了一家成品销售店,他告诉记者,凉山玛瑙产量不错,但四川没有玉石雕刻加工的完整生产线,很多老板将原石带到江苏苏州、河南南阳一带,请那里的工匠雕刻。“如果自己收了一块非常好的原石,那就必须请苏州最好的大师雕刻,这些雕刻大师的价格已经达到每克1000元。”
“我是南阳人,我老公就是玉石工匠。”正在尹杰店门口卖原石材料的梁少红告诉记者,他们发现这边市场很好,就干脆把原石买回家做成成品,再到西昌销售。梁少红一家还准备再考察一下市场,核算成本,如果合适他们会到这里来创业。据统计,目前大凉山南红玛瑙城就业人数近2万。
无独有偶,作为第一个以凉山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园区,位于西昌市的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底蕴,“中国彝绣一条街”为依托,结合“中国彝族服饰展示馆”及“凉山州彝绣培训中心”形成“一馆一街一中心”的商业布局,带动服饰、银饰等产业发展,已吸引经营彝族服饰、漆器、银饰、传统手工乐器,以及凉山其他世居少数民族工艺品、土特产、珠宝首饰等旅游文化产品的商家入驻。
“当听说彝族服饰被纳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项目,我高兴得马上给儿子打电话,与他分享这一好消息。”8月20日,已入驻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凉山州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巴子则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激动不已。“能有今天,是靠制作彝族服饰打拼出来的。”贾巴子则从小在金阳老家跟婆婆、外婆学手工制衣,后来,在凉山州歌舞团的邀请下来到西昌,专门为团里制作演出服装,随后又在西昌市开设门店,办起公司。
据了解,位于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中国彝族服饰展示馆除了集中展示彝族服饰外,还将通过彝绣培训中心弘扬和传承彝绣文化,带动妇女就业。由于该园区可提供近千个商铺,可为一大批文化手工业者提供创业机会,按照一般每家商铺提供2个至4个就业岗位统计,未来可提供近6000个就业岗位。
西昌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链”上,坐拥旅游资源优势,还将着力点打在旅游文化上,把大凉山南红玛瑙城打造成“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示范基地”。
“在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西昌市委、市政府确定充分利用尤家屯新村安置点,集中打造全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将集中展出包括彝族在内、凉山本地世居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意产品。”西昌市尤家屯安置新村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付军说。
未来,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加大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强化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和商品价值,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此外,在支持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的同时,还将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