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美术

第4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菏泽振兴地方戏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笔记
基层舞台不妨多些戏曲节目
追本溯源 吸融汲取 发挥特色




 中国文化报 >  2015-09-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笔记

    地方戏如何振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菏泽的实践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政府的重视。

    因为有了地方政府的重视,认识到繁荣文艺事业的重要性,愿意为艺术创作“开绿灯”,所以转制院团在有了生活保障之后,更积极主动地追求社会效益。也因为地方政府的重视,戏曲从业者成了文化惠民的主角,百姓愿意看,演员喜欢演,何乐而不为?

    在“迎国庆——菏泽戏曲新创剧目汇报演出”现场,记者曾采访一对老夫妇。二人是资深戏迷,曾在今年5月花1300元买两张票,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跑到济南新城区看戏。问老人为什么花这么大工夫?答曰:“喜欢。”

    确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振兴地方戏的动力所在,这是对那些“地方戏已没有市场”的论调的最好回应。同时也应看到,在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娱乐方式多元化后,在城镇化背景下,原有戏曲生存发展环境已今非昔比。与时俱进,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同样是弘扬正能量,一板一眼的说教与通过戏曲舞台演员诙谐幽默地表演出来,效果肯定不一样。不单表演方式、舞台呈现要与时俱进,我们配套的举措也应跟进。比如,一部戏的定位人群,不能大而化之,要有仔细的市场调查。再比如演出地点的选择,演出时间的安排等,都需要文艺院团动脑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提出要“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在信息时代,如果一味闭门造车,不食人间烟火,就写不出有温度的作品,观众也不会买账。地方戏说到底还是一种文艺形式,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把它的精髓之处留下来,再融入现代元素。形式、内容都与时俱进,何愁民众不进剧院看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