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妮
“我的身份首先是农民,偶尔也是作家,比如此刻。”宁夏西吉县农业技术员刘汉斌感慨,一年中他与植物相处的时间多于与人的相处,与植物、种子打交道的体验使他感悟颇多,一点一滴的记录成就了他的“植物系列散文”。日前,在天津市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颁奖会和第八届全国群众文学散文创作研讨会现场,多位像刘汉斌一样的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
一个又一个“意外”
作为天津乃至全国知名的群众文学创作品牌,“东丽杯”群众文学评奖活动开展20多年来,始终面向业余文学创作者,每年一届,轮流对小说、诗歌、散文进行征集和评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今年的评奖活动由中国文化报社、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东丽区文广局承办,自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群艺馆(文化馆)、群众散文创作者的2000余篇(部)作品。经过初评、复评、决评,147篇(部)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东丽文学大奖、特别奖、新人新作奖、散文集奖和单篇散文奖。
此次颁奖会上可谓“意外”多多。浙江儿童文学创作者毛芳美凭借作品《为小鸟拐个弯》获得散文集一等奖,她说:“孙犁老师是我最尊敬的作家之一,没想到我的名字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最令我开心的是,我的女儿汪卢川也获得了新人新作奖。”母女同台领奖的概率对她和评委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此次获奖者年龄差距大,尤其是获得新人新作奖的4个人,平均年龄16岁,其中两位是“00后”,最小的才12岁。令人“意外”的不仅是他们的年龄小,还有其作品关注的内容——包括环保事件、死亡、审美价值、城市孩子对乡村的情感等内容,他们略显稚嫩的文字语言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12岁的王智对于获奖受宠若惊,他说:“这是我人生中一份重要而又‘意外’的收获。”
另外,此次活动亮点频出:作品报送单位数量为历年之最,有北京、湖北、宁夏等20个省市区的相关单位参与,其中天津市有24家单位组织参与报送;参赛的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数量为历年之最,有来自藏族、土家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的作家参与;参赛人员中群众自由投稿比例持续增长,今年与各地群艺馆(文化馆)投稿数量持平。
精彩的文字源于生活
“散文同小说比较,小说是我说的世界,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我们挚爱散文,是由于它能够给我们更多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机会。”此次大赛评委、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表示,优秀的散文,无不是通过我达到我们、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过程,就如同读朱自清的《背影》,人们读了它一定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此次百余篇获奖作品都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或欣喜,或悲伤,或压抑,或愤怒。“东丽杯”评委会主任李治邦表示,因创作者年龄跨度、生活环境差距大,此次参赛作品题材丰富,内容接地气,写生活、叙真情、观点各异;文体、语言风格多样,或刚劲厚重,或清新活泼,或犀利老辣,或委婉动人。比如,东丽大奖得主刘汉斌不仅是土地上的耕耘者,也是观察者、思想者、研究者。他将10多年记录的植物现象、植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本24万字的《草木和恩典》,于2014年出版。当中的文字温暖生动、鲜活莹润,好似赋予一草一木以人的脾性。他写道:沉默的庄稼犹如沉思的诗人,一片幼芽像一个婴儿,冬青是作物中的硬汉,老榆树好像村中年迈的九爷,耐旱的沙枣则是流浪的野孩子……
此外,本次获奖作品也有大量记录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游记类散文,描述家人、家乡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还有书写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与情感的思悟性文章,以及青少年在成长中对生活环境变化、身边新鲜事的体会认识,等等。
有开拓、有创新才有未来
“散文难写,因为它对写作者的综合要求较高,不能藏拙,其性情、阅历、视野、胸襟、知识结构都很重要。”担任此次大赛评委的《文学自由谈》主编、评论家黄桂元称,许多获奖作品还有提升的空间。红孩也坦言,散文创作要尊重生活,但散文等文学创作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文学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而非生活的复制,需经过提炼、加工,要高于生活。
同时,多位评委强调,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作家要保持创作的活力就要创新,不单是形式的创新,关键是语言、思维的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有新意、有启发性、有时代感的作品。
从品牌设立的角度讲,“东丽杯”评奖最重要的目的是为群众文学创作者搭建平台,鼓励大家参与其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此,这项活动多年来不断改革创新。
一方面,“东丽杯”在坚持“只看作品,不看作者”的公平、公正原则下,不断更新评奖机制、奖项设置等,如近年来将“东丽杯”群众文学评奖更名为“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全国梁斌小说奖、全国鲁藜诗歌奖,以更好地发挥大师对群文创作者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对参赛个人和地区来说,获奖无疑是对作者的一次肯定与鼓励,是他们再创作的动力,如曾获“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的刘宏伟今年也携作品参与了散文评奖,并获得散文集一等奖;再如往届的扈其震、王玉梅等作家均是从参加“东丽杯”起步,之后成为天津市作协签约作家。同时,许多获奖者都是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的文化干部,参加评奖,将有利于激发当地群众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提升文学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