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学思
在现代不锈钢坐椅的设计中能嗅到传统竹编工艺的气息,在个性化十足的台历、笔记本中偶遇剪纸雕镂工艺的运用……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人们在惊叹于美轮美奂的非遗作品的同时,这些设计也着实刷新了大家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知。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设计师积极地加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中,为手工艺的振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从传统中寻找灵感,用设计演绎传承
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式服饰的设计与生产,近年来他们开始尝试将苏绣融入服饰设计,推出的新品赢得了市场的极大欢迎。在其执行总经理梁枫看来,这种联姻不仅破解了企业产品设计的瓶颈,而且也让苏绣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我们与苏绣传承人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一拍即合,设计师从中获取了灵感,传承人也因此拓展了其作品的呈现方式。通过这种跨界的交流和对话,让苏绣不再只是一种静态的观赏艺术,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动点缀。”梁枫说。从这种跨界合作中尝到甜头的木真了,目前还在计划与湘绣传承人建立进一步的合作,联手打造棉麻系列产品。
非遗保护为艺术创造和艺术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也在非遗这片珍贵沃土中寻找到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和元素。然而,手艺新生的力量不止于此。 3年前,当设计师盖宏睿初到西藏林芝时,当地的手工艺人还穿着用化纤材料制作的传统服饰,从事着与当地文化无关的工艺品制作,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化学染料对环境的破坏等种种问题让人忧心。在3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林芝天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林芝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如今,他们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珞巴族服饰、朗县藏香等传统工艺,而且破解了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部分手工艺产品与市场的成功对接。当地百姓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实惠,在林芝,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到氆氇纺织加工项目中,除了日常的耕种、放牧收入外,她们每月平均还能获得3000多元的额外收入。
架起桥梁,让对接更顺畅
传承人专注于传统工艺,设计师则精通于如何使其与现代对接,然而,这种“配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北京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总经理王琪说:“在当下,传统手工艺资源和设计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制约了这种交流与合作。多数情况下,传承人和企业间的合作依靠的是熟人介绍。虽然两者都有合作意愿,但他们中间总是隔着一层纱。因此,构建并完善一种公开、畅通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是实现二者有效对接、优势互补的重要保障。”
去年,杨设计顾问公司与江苏苏州市文广新局合作启动了“新手工艺”项目。在对云南保山地区传统手工艺的采集和发掘过程中,“杨设计”苏州分公司运营总监王曾清发现,相比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传承人群与设计师沟通起来会更为顺畅,因为他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力更强。但是,由于当地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现在除了一些老手艺人还在坚守,多数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手工艺的传承面临挑战。
针对我国当下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设计创新能力不高,民族特色知名品牌缺失,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今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暑期,文化部已在全国18所高校组织了研修和培训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日前,文化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文化部还计划组织非遗传承人群进入企业进行研习试点,促进传承人群与设计师的跨界交流,从而实现双方的相互启发、拓展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此外,文化部还将鼓励对手工艺有兴趣的企业和高校到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其他西部民族地区设立工作站,与所在地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发相关的衍生品,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和产品品质。
设立文化实验室,解决技术瓶颈
在手工艺与设计对接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技术瓶颈往往也会给设计师和传承人“泼上一盆冷水”。
对此,盖宏睿深有体会,因为在林芝纺织项目启动之初,重重困难摆在眼前:林芝本地的绵羊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所产的羊毛手感不是很柔软,不适合做产品开发。而从内地输送相关原材料,不但会加大成本,还会让产品失去藏区特色;若沿用过去用红果子、核桃皮等做染料的土法染色技术,又无法保证染色质量,而使用化学染剂也是盖宏睿坚决不允许的,因为对林芝的环境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
“如果连毛线和染料问题都无法解决,何谈创新与设计?”经过持续不断的四处搜寻,盖宏睿终于在藏区找到了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供使用的羊毛,同时在当地染色技师的反复实验后,在低沸点环境下控制纯植物的活性染料色温和色彩的难题终于也得到了解决。
“在林芝我们构建起了一个染整实验室,这是比设计了多少产品还让我骄傲的事。发展民族手工艺并不缺少有能力的设计师,只是许多时候设计师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草稿上,因为他们背后缺少一个真正的、能为他们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的实验室。”盖宏睿说,许多设计是需要材料学家和设计师通力完成的。
对此,梁枫十分赞同:“我们的很多研发工作是与浙江的一家面料公司合作完成的,其实这样的研发在行业内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每一次实验背后都需要承担相当大的成本。我们很幸运的是合作公司的老板是学化学出身,对于新面料的研制很有兴趣。”
非遗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日后将鼓励和扶持企业和高校申请设立文化部的重点文化实验室,解决非遗产品研发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鼓励更多的机构致力于提高传统工艺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