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
10月15日,陕西籍军旅作家党益民新作《根据地》在西安举行新书发布会。《根据地》一书是立足革命史实,全景式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北大地点燃革命烈火,创建保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时曾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很长一段时间,教科书、各种宣传使大众对陕西的革命印象都集中在延安,以及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事件上,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之前,陕甘边红色武装力量长达十年的“闹红”历史,根据地创建的艰辛过程等缺乏认知。 《根据地》的出版有着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填补了这些空白。此外,由陕西省文化厅策划统筹的以《根据地》为蓝本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将陆续推出,如此一来,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将有全方位的再现。
革命历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追求真理、为民族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它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理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和力量源泉。但是,很长一段时期,各地对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似乎更多的是和旅游联系在一起。这也某种程度上致使有的革命旧址、遗址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理应看到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史实的丰富、感人,是传给我们当代宝贵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对此,文艺创作去充分地开掘这个富矿,在题材内容和文艺表现形式上显然尚有巨大空间。
从思想内容而言,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存在偏重抗日战争时期,忽视土地革命时期,偏重领袖人物、革命圣地、重大事件,对各个根据地与创建者重视不足,文艺创作样式上重影视、轻文学与戏剧等问题。比如,陕甘边曾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又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蕴含着如此巨大、丰厚的文化资源,然而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对它的反映、发掘力度远远不够,以往仅有寥寥可数的相关作品。
各地、各革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关注和反映,进而做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是极其必要的。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先烈的英勇事迹、精神传统有待于进一步向他们广泛传播,否则,精神遗产将随着时间淡去。严肃地以史实为基础,反映革命家的文艺作品似乎越来越难以看到,与之相反,虚构的抗日神剧充斥着大众的眼睛。即使存在对某革命人物、队伍的宣传,要么有戏剧呈现,要么仅有影视剧或小说的创作样式,影响力度和范围也就有限。
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就必须被更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全方位”发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方有助于留住它的魂和根,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而且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