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大政方针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西藏致力于对现实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突出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提高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加快群众文艺事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能力。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三馆”免费开放的文化惠民政策。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设施设备利用率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现有的排练厅、多功能厅、剧场、展厅、非遗数据库、非遗资料室均实现了全年向群众开放,一年四季基本不空闲,达到了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的目标。在剧场,平均每星期都有全区性各种群众文艺会演、各种节庆慰问演出、非遗展演、干部群众文艺团体演出、法律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年演出场次达到50余场。相继举办了首届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西藏手工技艺精品展、西藏面具艺术展、赴澳门西藏年俗展、全区干部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西藏唐卡艺术系列展、全国群文干部摄影展,少儿美术展等展览,实现了月月有展览的目标,展厅一年接待人数10余万人次。
艺术辅导培训常态化
自治区群艺馆担负着全区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和辅导任务。自免费开放工作开展以来,更是加大了各种培训力度,工作重点放在了培训群众文化队伍和普及、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上。今年以来,举办了全区各民间艺术团业务人员培训班42期,受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既提高了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丰富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培训辅导了区(中)直和拉萨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城镇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单位的业余文艺队伍,免费培训覆盖了各行各业,年培训人数达6万余人次。另外,利用周末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了少儿艺术常态化培训班,开设了少儿音乐、舞蹈、美术、器乐、藏汉书法6个培训班,100多名学生参加了培训。举办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五期藏族唐卡论坛和两期藏族唐卡艺术理论培训班,受训人数达200多人次。还为珠穆朗玛合唱团、拉萨朗玛堆谐传承队及社区文艺演出队提供了排练场地和相关服务。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近年来,西藏利用民间艺术团和各类业余文艺演出队,整合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群艺馆承办的“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文化遗产日”展演、 “新年”笑星汇、少儿才艺大赛、藏戏大赛等活动,影响不断提高,效果日益显著,成为叫得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2013年的全国“群星奖”评比活动中,西藏“导向性、示范性群众文艺会演机制”荣获项目类“群星奖”,得到了文化部和自治区的表彰。自治区群艺馆多次承担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布置的3000人以上的专题大型群众歌咏晚会的组织策划工作,先后推出了《祖国吉祥》、《唱支山歌给党听》、《和谐颂》、《永远跟党走》、《翻山农奴把歌唱》、《雪域颂歌》、《同唱爱国团结歌、共树和谐文明风》等大型歌咏晚会。创作了少儿歌舞晚会《格桑梅朵向阳开》、珞巴歌舞晚会《珞巴放歌》等专场晚会,有力唱响了主旋律。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有效扩大了西藏群众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编创舞蹈《吉祥鼓韵》等优秀节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12喜迎十八大民族经典歌舞晚会、《中国2012明星名作精品荟萃》、《2012中国民族民间舞盛会》、中央电视台“星光奖”颁奖晚会等全国重要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在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中,自治区群艺馆组织、创作和推荐的广场舞《大地之舞》、舞蹈《舞动雅江》荣获群星奖,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组织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到内地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展示西藏非遗项目和保护成果。同时,依托“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邀请福建、重庆、山东、浙江、厦门、海南、河南等地文化部门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西藏,开展了“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了《美丽中国·全国群众文化摄影展》,与浙江省共同创作出版了《走进西藏》歌曲集,有效促进了西藏群众文艺事业发展。
群众文艺作品精品化
近年来,自治区群艺馆积极发挥群众文艺创作排头兵作用,依托各级各类群众文艺演出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幸福的日子》、《鼓韵》、《拉萨阿谐》、《雪域鼓潮》、《大地之舞》、《雅砻春潮》、《江谐》等节目先后在区内外舞台亮相,获得了广泛好评。同时,为本馆驻村点创作了村歌《神奇的本塔》,编辑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8本,CD光盘《嘎尔鲁1.2.3集》、《拉萨喇嘛玛尼精品说唱集》、《雪域童声妙音》、《西藏少儿歌曲集》等优秀文化产品。尤其是自治区群艺馆专业人员创作的歌曲《太阳照耀雪山上》荣获了自治区第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编辑出版的季刊《雪域文化》荣获了全区优秀期刊奖,并坚持免费发放到基层文化单位、驻寺机构、内地西藏中学等,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常态化
按照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文明办《关于开展2015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自治区群艺馆实际业务需要,通过《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等媒体,以及到西藏大学、区直三团等地专设公告栏的形式,吸纳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共有学生、退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7人报名注册,并积极参与了“文化遗产日”“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等系列文化活动。此举既满足了社会人士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又补充了自治区群艺馆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非遗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近几年,自治区群艺馆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加快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围绕“活态传承”这个中心,强化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两个支撑,着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学术论坛、专家座谈、评审会20余次,参加人数600余人次。按程序建立起非遗传习基地33个,评审推荐了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准89个,国家级传承人68名;评审推荐了三批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获准自治区级项目323个,自治区级传承人350名。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藏戏”“格萨尔”两个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对全区民间藏戏队伍进行了较全面地普查统计造册。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民间藏戏演职人员培训班”等专题业务培训。在拉萨“雪顿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区藏戏唱腔比赛”和三届“全区藏戏大赛”。支持地区群艺馆开展非遗普查、征集相关实物、影像、图片及文字整理工作,助推了《藏北格萨尔图典》和《天地绝唱——格萨尔精品说唱》等系列CD光盘的顺利出版,进一步展示了藏戏、格萨尔保护成果,有力调动了艺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唐卡的保护、传承向多元化发展;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自治区均在罗布林卡、龙王潭公园、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等地举办歌舞展演、技艺展示、非遗文化成果免费赠送等普及活动,自治区领导董云虎、多托、孟德利、房灵敏等多次参与活动,指导工作。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先后承担了2014年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览展示任务,组织了27场非遗歌舞项目的展演,40多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展示,得到国家相关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的关心,展示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米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