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斌 何 政 李诗素
“太阳出来(哟)照白岩(哟), 情妹出来嗮花(哟)鞋(嘞)。情妹(那)花鞋(哟)我不爱,我爱情妹(噻)好人才(哟)。”这是日前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传承人李少俊、冯广香夫妇,为镇上的老人庆祝重阳节排练的原生态“南溪号子”(山歌)。每逢区里重大节庆活动,就是两位老人最忙的时候。
“南溪号子”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喊唱,还因其一唱一说的独特表演方式。比如:唱,木叶飘,你好似远方来的娇;说,你脸上打的胭脂粉,头上梳的马鞍桥,站起就把腰来扭,坐起就把脚来跷,腰中挂个玉带钩,金冠月斧像关刀。这些对原生态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保护,与黔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2013年,南溪号子、后坝山歌、濯水后河古戏、帅氏莽号等非遗项目的音乐、舞蹈元素融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首次走出国门赴巴西演出,受到国外观众好评。
重精品
民族文化香飘海外
地处武陵山腹地,作为国务院和重庆市定位的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武陵山区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的黔江区,乡土文化历史悠久,犹如盛开在民族之林的一朵奇葩,香飘海内外。2014年被文化部批准为“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江区深入贯彻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精神,结合黔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的实际,联合兄弟区县携手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精品工程,推动实验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据黔江区文化委主任翁天均介绍,黔江是巴楚文化、土家、苗、汉族文化互补交融的集聚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自2005年重庆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黔江区组织文化馆专职人员深入到乡村,认真开展非遗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名录及传承人体系建立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区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1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不可移动文物374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区级文保单位5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特色村寨1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市级特色文化之乡3个;古籍3964册,其中一种被列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22种馆藏古籍被列入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近年来,黔江区文化委提出贯彻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一歌一舞一剧一项目一团队一体系”发展思路,着力提升黔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等4个节目亮相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舞蹈《母亲的火塘》参加了第十六届群星奖决赛;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元素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赴巴西参加“中国文化月”活动,在巴西9个城市演出17场,实现了黔江民族文化从区到市、走出国门的三级跨越。充分展示黔江风土人情和弘扬传承黔江优秀民族文化的38集电视连续剧《侯天明的梦》,在黔江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阿蓬江等地完成拍摄制作,于今年5月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首播,10月重播,目前正在腾讯、搜狐、爱奇艺、乐视等网络平台播出。
重规划
保护区遗产摸得着看得见
一直以来,黔江区非常重视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00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提出建立“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创意,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于2009年建成以武陵山民俗生态展示中心和13个集中成片的原生态土家村寨为重点的“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情景体验为一体,集中保存了土家族风土人情、民俗民物,成为中国第一座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近年来,黔江区积极利用该馆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濯水镇这两个平台,推进民族生态文化建设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观赢海美景,赏土家风情;听阿蓬水声,游濯水古镇;品黔江美食,鉴后河古戏”的文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2014年8月,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江区借此契机,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文化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列入黔江区“十三五”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拟定规划编制协议和大纲,明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南溪号子传承培训表演基地、小南海民族风情区、濯水古镇民族文化展示一条街等20余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库。
同时,区财政配套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专项经费30万元,把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列入2015年财政预算。组织专职队伍,再次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工作,全面整理全区现有非遗项目,着手启动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
重传承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黔江区始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123”模式,即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目前,该模式运行成效明显。
生态传承后继有人。黔江区拟定了市级非遗项目生态传承基本方案,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非遗项目保护规划。马喇镇编印了《马喇号子》教材;濯水镇制定了师徒传承实施方案,选定了一批热爱后河戏的年轻人学习后河戏;阿蓬江镇实施了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方案。
基地传承亮点纷呈。黔江区在新华中学、民族中学、职教中心、阿蓬江中学、中塘中心校等建立8个传承基地,将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落实传承。各传承基地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传承教学。新华中学利用音乐课和晚自习前的时间教学生唱“后坝山歌”,并编排歌舞表演节目;民族中学把“马喇号子”编进教材,并纳入音乐课;职教中心利用“三下乡”向群众演唱南溪号子;阿蓬江中学有100余名学生组成的莽号演奏队;中塘小学把向氏武术当作学生的课间操等。
舞台传承效果明显。经过包装打造的南溪号子代表重庆市参加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南溪号子、铜铃舞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表演获好评;民间艺人用莲萧编排的《白虎神鞭赶太阳》,参加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并获二等奖。
广场传承带动广泛。凡城区的各大小广场以及乡镇广场,都能看到大人小孩在跳摆手舞、秧歌舞等舞蹈,教他们的老师均是各乡镇、街道和社区的文艺骨干。通过广场舞的传承培训,目前全区乡镇、街道和城区已组建了38支传承队伍,队员有4000余人。
目前,文化生态的 “静态保护”的常规工作由文化馆具体来抓,负责收集非遗资料,整理成册,刻录音频资料,保存原生态的特色文化。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门经费,使非遗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动态保护”主要由重庆市民族歌舞团、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学徒等来实施,在基地开展传承教学,在舞台展演、升华,动、静结合,达到有效传承保护的目的。
重保护
文化生态再上台阶
翁天均说,从2010年开始,黔江区设立每年200万元专项资金和总额为1000万元的宣传文化基金,用于资助文艺精品创作和出版、民族文化品牌培育、非遗作品提升、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引导、高雅艺术推介等文化发展项目,以及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规划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区内非遗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从2004年以来,黔江区成功承办了首届、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乡村文化节,已成为该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全区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队1000余人参赛。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工艺大师评选,共评选出“特色文化之乡”14个,“民间艺术大师”37名,山歌大赛歌王2名,歌师傅12名。每年举办特色文化乡镇文艺节目调演、特色文艺节目巡演、民间工艺展,开展特色文艺节目调演9场以上,在各个乡镇开展非遗精品文艺节目巡演60多场。
通过搭建这些平台,黔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得到提炼,品牌得到提升,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激发了民间艺人的保护传承热情。
在结合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黔江区把非遗产物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市级非遗项目——濯水绿豆粉制作工艺,结合濯水古镇旅游的开发,有20多家用石磨推碾绿豆粉,10余家开绿豆粉馆,产品深受外地游客青睐。组建了以留守妇女为主的高幺妹土家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现有1000多名留守妇女掌握了鞋垫刺绣技术,她们绣制的鞋垫远销西班牙、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帅氏莽号、小南海后坝山歌、濯水后河戏、南溪号子、土家哭嫁经常在景区演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区已有5000余名农民吃上“非遗饭”。据相关部门统计,黔江区每年接待上千万名游客,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