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要闻简报
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推选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
河北省领导调研文化工作
图片新闻
《中国部分高校校训篆刻作品选》首发
文化工作更忌“文来文去”
“荷兰方法”名扬四海背后的顶层设计




 中国文化报 >  2015-10-2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荷兰方法”名扬四海背后的顶层设计
——访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部长杰特·布斯马克

    本报记者  张小兰

    记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中国青年的创业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荷兰,年轻人,特别是年轻设计师进行文化创业的情况怎样?荷兰学生有很强的创造力,您能分享一些贵国在培养年轻人创造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吗?

    布斯马克:创业是荷兰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间,荷兰创意产业的公司数量大幅增长。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由年轻荷兰设计师和创新人才创立。

    丹·罗斯加德就一直活跃在高科技设计和创新领域。您可能看见过他向梵高致敬的作品,一条充满诗意的自行车道。马丁·布朗克斯坦和亚历山大·克洛平则将目光转向媒体领域,创立了按照文章付费的新闻聚合器。时尚设计师马琳娜·图特斯的名气也与日俱增,她发明了一种太阳能布料。

    作为教育、文化和科学部部长,我相信这种创业精神的根基源自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批判思维和开放的心态,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具备所谓的“21世纪技能”。

    科技教育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去尝试、去试验。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怎样才能利用自己独特的技能影响世界?教育机构能够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艾恩德霍芬设计学院和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教会学生这些21世纪技能是我们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我们能激发年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部门。我们把这一点称作“跨界”。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如卫生保健和教育之间的跨界组合。

    记者:为了促进文化企业的融资,荷兰成立了一家“文化银行”。该银行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欧洲模式。荷兰有没有可能推出类似的政策来支持中荷两国创意产业的合作项目?

    布斯马克:在荷兰,我们发起了文化—创业项目,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旨在激发文化机构、独立艺术家和创意专业人士的创业精神。它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领域:融资(贷款、资助和支持)、文化治理、价值创造(通过培训、项目、教学等形式)。

    文化—创业项目能帮助创新企业和文化机构逐步实现经济独立。例如,帮他们寻找赞助商、银行、基金、私人捐助或其他投资方式,或作为担保方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项目每年会提供几十份小额贷款,用于支持诸如新品时装秀或为剧团购买巡演大巴之类的项目。

    当然,中国和荷兰的文化交流也会从中受益。为了促进中荷文化交流,荷兰政府一直在提供财政和后勤支持,因为中国是我们国际文化政策中优先考虑的国家之一。中国和荷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400多年前,两国就建立起了联系。荷兰商人也同中国做了几百年的生意。例如,17世纪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在荷兰就非常受欢迎。我相信,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文化联系,支持两国合作项目。去年签署的《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是两国迈出的重要一步。备忘录关注的重点是创意产业、博物馆和电影业之间的合作。

    记者:在您看来,荷兰是如何营造出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环境?众所周知,荷兰的设计在视觉创意上表现突出。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艺术和设计方面,还深深影响着工业设计、农业和其他领域。

    布斯马克:我认为,荷兰的设计实用性也非常强。荷兰设计和我们塑造国家的方式之间有一种联系,就是简单实用。我相信这种设计的方法也根植于我们清醒和脚踏实地,但又不失乐趣的心态之中。这一特点能很好地通过荷兰设计反映出来。最近,荷兰政府正利用所谓“荷兰方法”营造一种跨学科协同创新环境。在荷兰,创意产业是我们九大顶尖行业之一。通过顶尖行业政策,荷兰政府正同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努力为创新创造最佳的条件。

    “荷兰方法”的基础就是政府、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构成的三个支柱,我们通常称之为“黄金三支柱”。“荷兰方法”如今已名扬四海。在遭受飓风桑迪袭击之后,纽约市也曾利用“荷兰方法”,将政府、教育机构和创意工程师集中起来研究应对洪灾的创新解决方案。由荷兰人汉克·欧文科牵头的“在设计中重建”计划,曾被美国电视新闻网评为2013年最佳创意。

    (下转第三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