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房山文联大手笔:“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
吹响文艺为民的时代号角
为伟大的时代贡献精美的艺术篇章
著名文艺家评述《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




 中国文化报 >  2015-10-2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山文联大手笔:“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

    精装十卷本《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

    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赵佳琛和区文联主席史长义为佛子庄乡文联揭牌。

    展示房山文学整体创作力量的两辑“燕都文丛”由33部文学作品组成。

    房山文联主办的综合性文艺双月刊《燕都》杂志。

    凸凹散文《以经典的名义》获冰心散文奖。

    挖掘地域文化,撰写编辑房山地域文化研究丛书。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丛书。

    由房山作家王德恒创作、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出的话剧《黑白红绿》在良乡影剧院首演。

    北京作协召开凸凹“新乡土小说三部曲”作品研讨会。

    北京市和房山区有关领导在中国美术馆观看“北京意向·大美房山”美术作品展览。

    房山文联率先成立北京首个小作家协会。

    房山文联布展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纪念馆。

    房山籍唐代诗人贾岛诗歌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发挥自身职能,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房山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文化支撑。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赵佳琛概括文联工作的特点就是:群众文化“铺天盖地”,文艺创作“顶天立地”。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使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把握住时代进步脉搏,体悟群众冷暖诉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促进了房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华社记者采访后,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做了长篇报道,称其为文化大潮中的“房山现象”。

    群众文化“铺天盖地”                      

    开展群众文化建设“铺天盖地”的方式,就是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抓好文化惠民和文艺绿化工作。因此,房山文联拓展功能,变“文人雅集”为地区文化发展的建设主体。根据地区文化发展的状况和需求,先期在阎村、长阳、佛子庄、史家营等乡镇成立了基层文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全面铺开并率先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联覆盖的工作格局,此做法得到了北京市文联及全国文联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创新经验加以推广。基层文联的建立,使群众文艺活动有序化、规范化,既提升了水平,积累了后劲,也凝聚了人心,文明了风气,促进了稳定,增进了和谐,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文支撑。接着,大力扶持基层文艺团体发展,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使文艺活动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扎根乡土、忠于传统创作,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铺天盖地”的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新农村文艺暨《一任乡官》小说座谈会,开创了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作品研讨的新模式;助力“迎奥运  建和谐”,举办系列文艺活动;落实区委“三化两区”建设,编辑《破冰》、《扬帆》主题征文集;召开“拱辰街道”主题创作会,记述街道巨大历史变迁;举办“聚焦三农”摄影大赛,见证区域发展变化;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开发利用品牌,譬如北窖银音会、娄子水隗氏文化园,特别是利用佛子庄乡黑龙关龙神庙这一历史上华北地区最大的祈雨圣地的民俗内涵,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二月二·酬龙节”,成为佛子庄乡的品牌项目,推动了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好评;编撰著述1000万字以上的地域文化读本丛书,出版了《神龙福地——佛子庄》、《人类文明之脉源——周口店》、《龙乡古城——房山城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霞云岭》、《文化长阳》、《圣水名镇河北》、《史家营风物》等专著,这些地域文化读本,既是地区形象的推介,也是了解、认知房山的优秀读本。在开展重点项目的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可供群众参与的特色活动,启动了“摄影进农家、书画进社区、文学进校园”的文艺绿化工程。几年来,房山文联总体发动、各级文联组织积极响应,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文艺活动开展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里全区范围内共开展了包括不同级别的文学征文(含诗词)、书画摄影征文展览、音乐舞蹈创作演出等各种文艺活动近千次,参与人数近50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受众的文艺品位和素质,同时也使广大文艺家和爱好者的创作水平在实践中迅速得到提高。房山区文艺工作在新体制和新机制的作用下,培育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品,推出了一批地域文化成果。如北京市文联将北京市范围内首个“书法艺术镇”荣誉称号授予阎村镇;北京作家协会在房山区两个校园设立了小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北京诗词学会将韩村河镇五侯村孤山口小学作为诗教基地,并授予“北京诗教先进单位”称号。房山文联创造性地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创新,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文化在乡”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房山区文联在全市甚至全国文联系统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文艺创作“顶天立地”                 

    开展文艺创作“顶天立地”的方式,就是要求文联工作以不断追求在全国文联中的影响力为目标,助推房山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文艺家贴近地域文化、贴近实际潜心创作,力求出精品力作。为此,启动了北京唯一一个地域文化学科——房山文化学,对地域文化的重点项目组织专题,集中人力,借助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讨。出版了17万字的《贾岛新评》,全书汇集来自国内各地论述贾岛诗歌艺术成就的论文32篇,从不同的艺术视角重新审视贾岛的诗歌艺术创作成就,重新定位贾岛在晚唐五代诗歌创作中的坐标,展示了贾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此书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被誉为本世纪贾岛研究的新高峰;出版了140万字的《周口店遗址通览》,全书以古地质、古人类、石制品、古生物4个主体部分为内容,辅以788幅插图、59张表格,全面反映了周口店地区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古人类和古生物的活动及相应的地史变迁。此书研究了从1926年至2006年跨越80年的学术资料,既有细节又有全貌,结束了周口店遗址研究有专史无全貌的历史,堪称集周口店遗址80年考古研究大成;出版了160万字的《房山民间文学》,全书分为神话、民间故事、风物传说(上下)、掌故、民间歌谣、戏曲说唱、民间熟语8个部分,全面系统地对房山的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这是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切实举措,也是“房山文化学”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由此可以说,房山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蔚为大观;实施了“燕都文丛”系列出版工程,先后推出两辑33部,使房山区的文学艺术精品力作源源不断地走上文坛、走向社会;推出了一批斩获冰心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群星奖的优秀文学作品,涌现出了一批享誉首都的文艺家群体。房山区文联主席史长义同志还被评为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这一奖项全国仅有15人,这标志着房山文联工作在北京处于领军地位,创作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抢占“北京文艺发展新高地”            

    近日,房山文联在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与区文委联手编辑出版1000万字的十卷本《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作者近500人。收集了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房山本土作家凸凹、张昊、董华、赵思敬、王德恒、杨亦武、刘泽林、张文玺,词曲作家陈光,书画家侯振海、王书樵,摄影家马福,杂技艺术家宋秀兰等人创作和表演的作品,以及客居房山的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丛书具有地域文化的典型性、时代性、艺术性,既是对房山新世纪以来文艺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检阅,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总结。它将成为房山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成为区内外读者走进房山、了解房山的文化窗口。《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的出版是房山文艺工作者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基层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

    可以说,房山文联的建立,为基层广大文艺工作者搭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活动载体,文艺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在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方面,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方面,选好角度,有所贡献;在服务文艺家、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方面,推动创作,有所成就,使房山区的文艺工作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综上所述,房山文联已经成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文艺)资源利用的开发中心、群众文艺活动的指导中心、部门文化及行业文化打造的服务中心、基层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心和文艺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中心。新时期的百姓需要新的群体性生活,文联用文艺的纽带把大家连在一起,脱俗脱蛮。通过文联工作,以文艺促文化,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趋势。(房 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