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安镇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强镇。凭借雄厚的实力,2013年,长安镇被评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2014年底,又成为广东省首批8个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
根据规划,长安镇将用两年时间(2015—2016年)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全面达到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长安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镇新型城镇化建设。
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长安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内容,并由镇政府牵头,成立由党政、组织、宣传文体等16个部门组成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同时,还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执行组长,成员包括近30个部门的负责人。
长安镇把示范区创建的相关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整合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文化奖励和扶持基金,设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结合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长安镇抓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正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文件,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含文化机构、场馆)、社区、企业的公共文化建设职责和服务标准,到2016年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精细、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该镇还将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建立群众评估和反馈机制,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把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此外,长安镇还重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针对长安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着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安镇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长安镇文体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3个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长安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成果和专著。
设施建设:
点面结合实现文化设施分级覆盖
自20世纪90年代起,长安镇高标准地建起了长安广场、图书馆、电视演播厅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全覆盖。2012年以来,长安镇又先后建成了饶宗颐美术馆(展览厅)、长安影像中心、长安体育馆,并通过建设榕树下文化空间、实施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使公共文化设施深入百姓身边。
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助推其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尽管数量可观,但镇中心区的设施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村(社区)、企业的设施如何健全,仍是一道道难题。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长安镇将努力推进设施进社区、进企业(园区、厂区)、进居民小区。
对于镇中心区的公共文化设施,重在管好用好。为此,长安将进一步明确镇中心区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优化空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立长安文体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长安体育馆、长安体育公园进行管理和运营;完善榕树下文化空间的布点建设,形成覆盖镇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社区、工业园区的服务网络。
对于社区、企业(园区、厂区)、小区,重在完善配套。其中,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要以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目标,进行提档升级,到2016年,建成4至5个集文化娱乐、便民服务、政策法制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企业文体设施建设将有明确的建设参考标准,居民小区配套设施建设也将逐步推进。
均等化:
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每个角落
长安是融合之城,本地人与产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和谐相处,文化需求复杂多元。近年来,长安镇不断增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后推出了文化志愿大篷车进三区、长安文化学堂等12项文化品牌活动。无论是小朋友还是老年人,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白领高管,都能在长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面对新型城镇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课题,长安镇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全镇的每个角落。
长安是“图书馆之城”,图书馆的触角已深入到每个社区。为了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能读到更多的书,长安镇将建设镇、社区互联互通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全镇图书馆的采购、编目、配送、管理、人事“五统一”。同时,加强和改进图书馆业务,依托“莲溪书香节”、榕树下文化空间等全民阅读品牌,大力实施全民阅读计划。
长安镇有常住人口60多万,其中3/4为产业工人。近年来,该镇不断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接下来,长安还将成立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协会,开展针对性服务,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
长安还将充分发挥在摄影、文学等方面的优势,对已经培育起来的文化品牌精耕细作,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同时,将回收长安文化中心,将其打造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满足市民参与培训、观看演出、咨询体验、交流互动的现代文化需求。
社会化:
形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气象
长安的文化建设能有今天的辉煌,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密不可分,尤其是各文体协会功不可没。目前,长安共有18个文体协会,会员约3000人,另有业余文体社团249个,形成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长安模式”,有力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活力不足的难题。如在去年举行的长安镇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全镇各文体协会、业余文体社团在9天内开展了126项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市民登台演出、近百万人次参与。
在创建示范区的征程中,长安镇将进一步向社会力量敞开大门,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工程,形成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气象。该镇将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社会采购“08剧场”“出彩长安·广场周末show”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长安镇将成立文体社团发展协会,大力培育业余文体社团,尤其是社区和企业的业余文体社团,促进舞蹈、合唱、书画、钓鱼、徒步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体育类团体繁荣发展。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
机制创新: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造血能力
近年来,长安镇将每年约占财政收入7%的经费用于文化建设,形成了三年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两年一次大型赛事,每年各类文化活动的运行机制,每年活动达400余次。
为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造血创新,长安镇将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机制,探索打造长安镇文化志愿服务单元和网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设立全媒体服务中心、建立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公共文化互动活动……未来,长安镇还将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