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 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第二十幕》、《湖光山色》、《安魂》、《曲终人在》等长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等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等短篇小说,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600余万字。曾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推荐图书:《罪与罚》
我清楚地记得,读完全书之后,我长久地坐在宿舍里一动不动。我感到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种震撼首先来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发现的那种苦难。陀氏对底层社会苦难的熟知,以及表现这种苦难的细致和大胆,令我惊奇不已。原来苦难可以这样呈现,原来作家可以这样写社会。我在心里感叹:这才是人民的作家,这才是社会的良心。
像陀氏这样,差不多一部长篇都在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写得又是那样活灵活现、入情入理,让人读时既感到透不过气来可又不忍放下,我还没有遇到过。作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察人在各种情境和环境中内心世界的奥秘。陀氏能把一个年轻男人在犯罪与受罚时的心理奥秘如此生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的确是一种天分。作家的最终任务,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影响和提纯人们的灵魂。陀氏在这本书里,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
在我的阅读史上,这是一次重要的阅读经历。这次阅读让我明白,一个作家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其一,要有敏锐地感知社会苦难的能力,当别人没有发现苦难或发现了苦难却给予漠视时,你却能发现并敢于大胆地展示;其二,要有撬开所写人物内心隐秘之门的能力,任何人的内心世界多数时候都是呈封闭状态的,你要想法进去并将其中的东西展示出来;其三,要有抚慰人的灵魂的能力,世界上多数人的灵魂,因为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总是处在一种惊悸不安和难言的阴凄寂寞状态中,作家应该像牧师一样,给这些灵魂以抚慰。 (党云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