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剧院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傲立潮头
艺术产品与剧院营销的创新模式




 中国文化报 >  2015-12-1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产品与剧院营销的创新模式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42街》剧照

    “汉派百老汇”第二季《信不信由你》剧照

    王  斌

    武汉剧院有50多年历史,80多名员工。没有财政拨款,完全自收自支。之前由于市场不景气,时常入不敷出。但是剧院全体员工没有气馁,虽然剧院未来发展道路可谓布满荆棘,但是未来的文化市场令我们充满信心。

    首创“双零模式”

    为什么剧场演出赔多赚少,不如关灯熄火?为什么剧团走向市场无比艰难,不如养着闲着?

    近年来,武汉剧院一直在寻找演活剧团、激活剧场的灵丹妙药。2010年,在武汉举行的“中三角”演艺联盟成立会上,武汉剧院大胆提出了“双零模式”——零演出费、零场租,这就是我们找到的演活剧团、激活剧场最好的灵丹妙药。

    正在剧院已经为“双零模式”做好准备的时候,武汉说唱团排演了一台贺岁喜剧。该说唱团原来没有走过市场,就靠包场进行演出。由于对这台贺岁喜剧很看好,武汉剧院买下了首演权,在武汉剧院连续演出20场之后,该演出仍订单不断。于是剧院再接再厉,第一次用“双零模式”将该演出推广到全国的24个城市,又演出了36场。

    因为没有演出费的项目落地分成,这种“双零模式”得到了各地剧场的热烈欢迎。不过,尝试推广的结果是武汉剧院没有分到多少演出费,还赔了几十万元。但是,在失败面前,我们感到“双零模式”不仅要走下去,还要做升级版,即“3.0模式”。

    开启“3.0创新模式”

    在“双零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宣传费的问题。演出宣传很有必要,因为不宣传没人知晓,就不会有人买票。可是宣传费由谁来承担?

    正在这个时候,武汉的几个喜剧小品演员,成立了一家民营剧团,也想做贺岁剧演出。这和武汉剧院的演出方向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又大胆提出了“3.0模式”——零演出费、零场租、零宣传费,剧团、剧场和媒体三家共同参与票房分成。我们找到了武汉晚报社,邀请他们参与“3.0模式”的合作(票房分成比例:剧团33.3%,剧场33.3%,媒体33.3%)。

    同时,我们把贺岁喜剧改成了“汉派百老汇”,希望由此打造一张剧院的文化名片,并打造复合型剧场新概念。媒体参与进来之后,宣传工作迅速铺展开。之后,这场以“3.0模式”打造的剧目在武汉剧院连续演出了30多场,票房火爆,三家皆大欢喜。

    这时,我们又开始思考要做“3.0模式”的升级版——复合剧场、艺术庭院、生活方式。

    打造复合型剧院新概念

    我们希望将武汉剧院打造成中国独家花园式剧院。于是,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植物、鲜花魔术般地融入了剧院。同时,我们引进了一家咖啡厅、一家茶艺馆。我们还找了一些武汉当地品牌赞助,如“周黑鸭”“稻花香”,以及超市购物劵和手机话费等赞助,让观众购买一张票有多重的回报,一票多值。

    上午,观众来到花园剧院,呼吸新鲜空气,喝一杯咖啡;中午吃一点创意美食;下午喝着下午茶,伴着夕阳西下;晚上又可以继续欣赏“汉派百老汇”的演出;在离开的时候,每个人还可以获得一个福袋礼包。

    有人形容,当观众走进武汉剧院的时候,看到的是小桥流水,闻到的是花香鸟语,听到的是“汉派百老汇”给我们带来的欢歌笑语。当观众离开武汉剧院的时候,提着“周黑鸭”,闻着“稻花香”,笑到肚子疼,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用“汉派百老汇”概念的原因,因为我们要和百老汇PK。百老汇给观众带来的是一个晚上的愉悦,而“汉派百老汇”给观众带来的是每一天的快乐。

    打造剧院文化品牌就是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从“双零模式”到“3.0模式”,再到复合型剧场概念,我们觉得一个剧院还应该有自己的剧团,自己的剧目和自己的品牌文化活动。因此,我们成立了武演剧团,演员全部是剧院各部门的员工,排练了多部儿童剧,每年演出近百场。

    4年前,武汉剧院开始打造一年一度的“汉派百老汇”剧目,今天,这已经成为武汉剧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也成了武汉的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3年前,武汉剧院举办了首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此后的每年春天,全国各地的戏曲剧团都会来到武汉,参加这一戏曲盛会。首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上,武汉剧院推出了“百场汉剧青春行”活动,带领汉剧走进了多所大学,我们希望在校学生每个学期都能看一场戏曲,发现戏剧之美,从此爱上戏曲。

    如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三届,虽然年年赔本赚吆喝,但是艺术节年年如期而至,也已经成为武汉剧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成为了武汉的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今年,我们又打造了一张剧院文化名片——湖北武汉首届歌剧艺术节。湖北的三大歌剧《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山流水》,还有省歌市歌的四台“歌剧片段”和一台澳大利亚的《费加罗的婚礼》,共九场歌剧在武汉剧院演出。

    我们还组织了“歌剧进地铁”“歌剧进社区”“歌剧进大学”等活动,在武汉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打造湖北武汉首届歌剧艺术节,武汉剧院仍旧运用“3.0模式”与剧团、剧场和媒体合作,只是剧团的分成比例提高到50%,剧场占30%,媒体占20%。虽然欣赏歌剧的观众不及看戏曲的观众多,但是在媒体大力度宣传的影响下,这一歌剧节在武汉已经家喻户晓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蒋力先生所评价的,武汉正在成为中国第一座有歌剧节的城市。

    武汉剧院在文化市场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摸索前进。从“双零模式”到“3.0模式”,从复合型剧场新概念到打造剧院文化品牌。下一步,武汉剧院还将尝试与互联网的结合,探索“互联网+”更多创新商业模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