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非遗人物
贾小琼:传承不只关乎技艺
班杰军:希望更多人了解白马文化
李力:要留存也要流行




 中国文化报 >  2015-12-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小琼:传承不只关乎技艺

    贾小琼设计制作的刺绣围巾

    本报记者  王学思

    对贾小琼的采访被她安排在等候女儿上兴趣班的空当,她说,白天会全身心地做和刺绣有关的事,晚上的时间全部给了女儿。自从有了孩子,她预料到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改行做刺绣却始料未及。

    贾小琼是北京服装学院2006届毕业生,毕业后她遇到了现在的先生。几年前,先生的工作从北京调到杭州,她也因此跳槽到阿里巴巴旗下的传媒公司从事新媒体推广、活动策划等工作。和许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年轻人一样,贾小琼每天要像齿轮一样高速运转。“忙起来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整个人一直处在一种绷紧的状态。”贾小琼说,或许是因为年轻能折腾,再加上周围的人都是这种状态,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感到压力大时就约一帮人去购物、K歌,释放完,再继续。

    直到贾小琼怀孕了,当医生告知她需要保胎时,她才突然意识到生活的节奏必须要尽快变得慢下来。或许是突然的“急刹车”,那段时间她的心态变得很浮躁。于是,她开始看书、听佛经,想办法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贾小琼的婆婆是苏绣(无锡精微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尽管近水楼台,但她之前从未动过和婆婆学刺绣的念头。孕期有一次随先生回无锡老家,贾小琼看见婆婆正在静静地绣佛像,专注、平和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她。她感觉那像是一种修行,可以修身养性,于是便请求赵红育教她一些刺绣针法,回到杭州后开始自己绣。做刺绣,让贾小琼浮躁的心绪逐渐平静下来,也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了内心真正的充实和快乐。

    产假结束后,尽管很纠结,贾小琼最终还是采纳了婆婆的建议,给自己一些时间停下来去思考未来的路,于是她去中国美院进修了传统书画。进修期间,她学习了传统书法和国画,从对古人作品的解读和临摹上,渐渐了解了古人所说的“师法自然,取法乎上”的道理,这对她日后的刺绣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那段时间,她还仔细研究了刺绣的历史,这让她对刺绣有了新的认识。“从一幅很小的绣片中就可以解读出一个时期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一个群体的生活习惯。从女红中同样可以领略古人对女子德行、修养的重视,很多优秀的品行在当下依然值得推崇。”刺绣文化和其传递的精神让贾小琼折服,并且也激发了她去学习和钻研更多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的热情。

    如今,贾小琼已经放弃了互联网的高薪职业,正式拜赵红育为师从事刺绣。虽然,现在贾小琼也常常被冠以“传承人”的称谓,但她觉得这个称谓对她来说太重、太大了。“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是传承人?为什么要传承?自己要传承什么?”贾小琼说,“在刺绣领域,各个绣种所有的技法、针法加起来有200多种,为何有的人做成了大师,而有些人终身都是绣娘。其实做刺绣不仅在于熟练掌握技法,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修养和灵性。唯有如此,你的作品才能是‘你’的。不然,一味地复制,终究难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因此,我们要传承的不只是技艺,认真地传承好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才更有意义。”

    如今,许多前辈也会和赵红育一样,常常叮嘱和督促贾小琼要认真搞创作,拿出好作品,但她觉得能拿出代表性作品,还需要个人有更多的阅历和技艺的累积,不想操之过急。她希望创造一种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刺绣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做刺绣的心境。她开始尝试将刺绣和生活日用品相结合,但在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从产品的设计制作到市场的推广营销,整个流程需要一个团队的分工合作,形单影只终究难以推进。”贾小琼说。

    彷徨之际,恰逢今年暑期文化部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贾小琼报名参加了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研修研习培训班。一个暑期下来,她不仅“回炉”补上了荒废多年的专业课,而且还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贾小琼说:“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大家都认同应该让民众除了认识非遗技艺,还应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去做一些相关文化的推广工作。”

    目前,贾小琼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我不仅要告诉大家切针、滚针、套针等针法的应用,还希望能向大家传递蕴藏在针线之下的温情、隐藏在刺绣背后的故事和自己从刺绣中悟出的道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