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给传统注入活水
布袋戏的继承与创新
年轻一代对生活发出的声音




 中国文化报 >  2016-04-0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王文章

    魏立中的十竹斋以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而闻名全国。而五六年前,我国北方地区这一领域的人们还不太知晓魏立中和他的十竹斋。今天说到传统木版水印技艺,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十竹斋已是三家齐名。而魏立中以这几年连续的传承成果,以十竹斋的作品积累,以不断举办的展览和传承教学的影响,更显示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的新锐之气。

    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创造和传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艺。但到1980年代末,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却走入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也正此时,年轻的魏立中却以人们难以理解的虔诚和痴迷,投身于十竹斋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研究与传承。2001年,魏立中成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决心全面恢复并发展十竹斋传统木版水印技艺。

    在继承、发展十竹斋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探索中,魏立中下的是实功夫。对传统的挖掘、学习执着认真,对刻印制作全过程的每道工序一丝不苟。十竹斋木版刻印复制的《富春山居图》、《五牛图》、《雷峰塔藏经卷》、唐868年王玠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十竹斋笺谱》,及水印版画《二十四节气》、《西湖十景水印笺》、《杭州西湖全景图》等等,这些作品从刻印刀法、线条、结构、色彩、套印以及材料等方面都体现着地道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独运,洋溢着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气息。这些作品有的是魏立中独立刻印,有的是他领衔刻版,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他洒下的汗水。《周礼·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工艺精巧,在魏立中的心中,古今同理,人不欺天,方有超越的造化。在魏立中的手中,即便是刻印复制传统的作品,绝不是拿来便刻,从题材的选择开始,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拜访专家学者、研究论证方案,到各个环节的设计筹划,都下了无数诗外功夫。魏立中刻版技艺的深厚扎实,从他刻画的100多幅近现代人物头像可见一斑。木、石之上,方寸之间,笔意刀法讲究,技随心到,人物形象形神毕肖。造型、刻画能力如魏立中者,中青年艺术家中实不多见。每次见到魏立中,看他总是风尘仆仆,或考察,或参访,或参展,或讲学……忙碌的汗水,总浸在他的额头。看魏立中刻印的《唐玄奘西行图》,我的脑海总浮起魏立中的形象,心无旁骛,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继承创新中坚守前行。术业在勤,功庸弗怠,在坚守与奋进中,魏立中以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显示了木版水印技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也为它的传承赋予新的希望。

    魏立中对于传统木版水印技艺传承的虔诚,首先来源于他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喜爱。魏立中1990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版画,从前辈艺术家那里认识了木版水印技艺,他的学习,从制作这门技艺的使用工具做起,到选题、勾描、分色、刻版、水印……提刷吊耙一干就几个小时。学院教育与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的学习,使魏立中从艺术视野、绘画基本功到实用技艺的掌握,都得到全面的训练。而从不同艺术的比较和对十竹斋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深入了解中,他也真正认识了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价值,刻刀下线条虚实变幻的玄妙,水印呈现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斑斓,吸引魏立中这位可以在广告设计职场上生活优裕的年轻人以信仰般的虔诚投身于它。在十多年的传承探索中,这个时代的趋利性和浮躁的心态对艺术家的冲击,都与他无缘,魏立中似乎以世外心境埋头前行。由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喜爱而到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的自觉,使魏立中的胸襟更高远,脚步更踏实。2015年5月中旬,我到杭州时专门去中山北路237号十竹斋艺术馆参观。300余平方米的场地,有展品,但学员的工作台似乎占了主要的空间,国内外的学员正在精心地勾描、刻版。还有一个空间,正有一队小学生在饶有趣味地听讲解并学习印刷,各自拿着自己印出的作品品评。我的印象是艺术馆很小,但空间布置丰富、充实,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气。参观之后,我问魏立中馆长他的办公室在哪里。魏立中带我们走下地下室。在十来平方米的空间里,不见自然光,一张长条桌,创作、办公兼招待来访客人喝茶,都在这长条桌上。除了出差,魏立中一天中总有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都坐在这里,特别是人们都下班之后,他以盒饭打发用餐,手握刻刀,很快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魏立中说:“做这一行其实非常辛苦,在湿冷到骨头的江南冬天,雕版时手也一点不能抖。心要定,一刀下去就是一条线,刻错一条就坏了一块版,哪怕是到了最后一条线都要重来。”我问他,在这么封闭狭小的空间中,会否束缚创作。他告诉我,一是尽可能腾出空间用于展览及传承,二是正可以此磨练自己。这使我想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讲“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正可谓此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正是以此,魏立中以自己的境界,在物与欲、技与艺、文与质、用与美的自我修养与创作审美的把握中,不仅以高品质的作品,也以美的情怀,为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树立了榜样。

    近五六年来,魏立中应邀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及美、英、法、西班牙等国家举办木版水印技艺的展览和展示,在北京大学和一些院校及不少中小学举办讲座和技艺展示,都引起热烈反响。魏立中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及经营收益都用在公益性非遗保护的宣传普及工作中,并捐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专门资助学习木版水印技艺学生的奖学金。这些工作给十竹斋的运营带来很大经济压力和困难,但魏立中乐此不疲,在他的心中一切都可舍弃,只为了木版水印技艺的弘扬与传承。魏立中说:“十竹斋就像一个孩子,突然来到我的身边,我只是抚养他长大,再目送他远去。”他决心以传承发展的努力,让十竹斋传统木版水印技艺一代代接续下去。他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能在西湖边上建起一座“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认知中华民族这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近梦想的希望,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中。魏立中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追梦人。其行其达,可嘉可期!

    魏立中编撰的《饾版风华》出版之际,他嘱我为之作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魏立中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总结,独到而精辟,我不想赘述,而对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与执着的印象作了一些记叙,以表达我对这位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钦敬。

    是为序。

    (本文作者系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本文系作者为《饾版风华》所写的序言,此书已于2016年1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