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宇
据某报告称,在忽略篇幅的前提下,我国现人均每年阅读纸质图书为4.58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刨除教材,我国人均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仅约为1本。与此同时,我国人均每年上网时间高达1357小时,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蹿升。两组数据形成鲜明对照!
如今,纸质图书大幅度让位于微信、微博。大部分网络和手机成瘾者很难再进行深阅读,甚至连浅阅读都算不上,至多是“浅浏览”。鸿篇巨制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网络阅读耐受力逐渐下降,大脑受制于“碎片化思维”,很多网民深深陷入群体性“浅薄症”的泥潭。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动力与机械取代了人的体力,飞机与车辆取代了人的双腿,而数字化的网络俨然要成为人的“外脑”,大有逐步取代人的记忆与思考之势。人们习得知识、提炼思想的迫切性越来越小,未知的事尽可以上网一搜。信息之于人,从匮乏发展为泛滥,人在信息面前越来越应接不暇、羸弱无力。
我无意否定信息社会的进步,数字化手段说到底只是工具,关键还在于人如何运用,毕竟“我思故我在”,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能力。比起其他国家,中国人流连于网络的时间更长、读书更少,这与我们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那么,请人们重视起读书吧。
只要读书,不管快慢、无论多少,都是好的,进一尺就有一尺的好处,得一寸也有一寸的收获。首先,读书不应有统一标准,人们读书的偏好又千差万别,只要自己喜欢。读书应该摒弃功利心,它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无用即大用,何必觊觎更多。其次,要尽量多读名著。名著是历史上各个领域经过无数人筛选,久经考验而沉淀下的珍品,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起读者高超的知识与思想,也是读者最快的进步方式。最后,请尽量少去读打着“畅销”旗帜,却只是一味赶时髦、不会再版的那类图书。那类书往往催生于人们的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内容空洞、境界不高,多了铜臭味,少了书香气,我们还是远离它们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