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广东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征程
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亮点扫描




 中国文化报 >  2016-07-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系列标准印发实施
广东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征程

    2016年新启用的东莞市民艺术中心。

    7月16日上午,“I Love Art”——2016东莞市青少年艺术季。

    6月30日,“同饮一江水”2016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东莞赛区第二场。

    7月3日,东莞市文化惠民演出在塘厦镇石潭浦社区广场举行。

    驻穗领团参观东莞市民艺术中心非遗展厅。

    谭志红

    今年6月,广东省东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审定了《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系列标准,并在全市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又迈上新的征程。

    2014年10月,东莞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东莞立足实际、依托专家队伍、反复调研论证,制定了比国家标准和广东省标准更全、更细、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现了东莞特色。

    更全、更细、更高的“东莞标准”

    3月18日,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暨市文化馆新馆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设有市民培训、艺术创作、市民活动、演艺、非遗陈列等功能区。这是东莞的文化新地标。

    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通过实施“文化新城”和“文化名城”战略,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推进实施。继2013年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东莞市又于2014年10月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尽管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和素质不同等因素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区域不均等、人群不均等的现象。

    东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可以为市民提供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底线”,打破人群、区域的不平衡,让每位市民可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保障,有助于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地”。

    经过大量实地走访调研,东莞市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图书馆服务标准、文化馆服务标准、图书馆总分馆标准、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量体裁衣,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和广东省标准的《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东莞市各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方案》、《东莞市文化馆服务规范》、《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东莞市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规范》5个标准文件。其中,《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共27项65个指标。与国家标准14项22个指标和广东省标准的13项32个指标相比,“东莞标准”更全、更细、更高。

    标准设计与中心工作同步推进

    6月20日至30日,2016东莞文化管理员培训班在东莞市民艺术中心举行,全市各镇(街道)文化管理员均在此接受为期1天的培训。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东莞已多次举办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骨干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东莞还先后举办了解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政策文件培训班、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训班、文化站长培训班,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巫志南、祁述裕、毛少莹等授课,进一步提升镇(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并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热潮,2015年5月28日,东莞市文广新局与广东省公共文化促进会共同承办了“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5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

    东莞将试点工作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心工作同步推进。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层的意识和水平,更好地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

    东莞市调整完善了东莞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建立起了相关单位、镇(街)协调联动,村(社区)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决策、财务监管、督查评估等工作。

    为做好标准化试点工作,东莞市文广新局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情况,形成了《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为使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赴镇(街)、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并发放调查问卷,还组织课题组赴重庆、上海及浙江杭州、嘉兴等地调研。

    在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4”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东莞市又印发了贯彻中央两办《意见》、进一步落实“1+4”文件的通知,并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同时,还制定了《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暂行办法》、《东莞市关于博物馆之城建设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东莞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东莞市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

    标准制定上下衔接 突出地方特色

    东莞市莞城桑园社区工业园有30多家企业,近万名员工。通过财政支持和园区自筹的方式,工业园里建起了阳光雨党员活动中心,设置了图书馆和娱乐休闲设施。图书馆电子阅览设备上还安装了软件通,供员工免费使用。

    位于长安镇的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有2万多名员工。这里有企业自建的图书馆,还为员工采购了电子书,各部门也有专门的图书采购经费。

    以后,这样的福利有望成为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标配”。东莞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时突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权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标准条款,以更有效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在莞城,文化场馆发挥着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莞城美术馆依托“馆校共建美术教育基地”“行进中的美术馆”等品牌,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坚持文化惠民11年,让过一个文化周末成为东莞市民的习惯;莞城图书馆建馆8年,打造了“杨宝霖讲东莞文史”“书籍之美”等文化品牌,还出版了48册地方文献。

    随着《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实施,全市其他文化场馆也将像莞城一样充满活力。标准体系除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外,还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数字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服务标准。东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服务规范就是为了提升文化场馆的管理和专业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东莞每年开展文化惠民千场演出。为保证质量,东莞市文化部门建立了常态监督机制。为强化项目效能评价,东莞市文化馆聘请第三方参与资料审核工作。同时,建立了项目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化志愿者、文化管理员对参演单位进行绩效考核。

    这种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将成为常态。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中,增加了责任单位和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标准条款。同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各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并开发了“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

    既注重上下衔接,又突出地方特色,是东莞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一大特点。东莞紧紧把握数字化发展方向,在实施标准中增加了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与群众互动、通过网络终端享受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建设数字文化馆等条款,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工作。

    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东莞模式”

    2015年9月29日,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在东莞调研时强调,东莞要围绕“打造广东标兵,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以标准化试点为抓手,深化示范区后续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东莞模式”。作为国家级的试点项目,东莞市的标准化试点具备重要的战略性价值,得到了广东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了广东省文化改革的重点项目。

    东莞市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课题研究工作,逐步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和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标准3个课题的研究。这无论是在广东省还是在全国,都属于先行先试,具备“制度创新”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东莞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了实际经济状况、不同人群的需求,既充分体现地方实际,又有超前性,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为指导纲领、地方特色技术标准为实施依据、镇(街)绩效评价标准为倒逼动力的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正因为具有以上特点,东莞市的试点工作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多次以简报、经验发言等方式被国家、广东省相关部门表扬。

    “五结合”的标准化试点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了制定出既具有示范效应又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东莞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试点路径,即标准制定与贯彻《意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委托相结合、实践探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国家要求与东莞实际相结合、体系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除了将标准化试点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两办《意见》的重要内容外,东莞还将其与贯彻落实国家、广东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纳入到标准体系,明确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及相关服务标准。

    东莞市采取政府主导与专业机构相结合的研制机制,通过定向招标,分别委托给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进行研制。为保证标准研制各环节工作按质、按量、按时落实,东莞为课题组提供支持、协助。

    在各项标准的研制过程中,东莞市注重吸纳专家意见,加强与各级专家的沟通交流,分别于2015年1月和9月召开了两次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及省市专家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确保在各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能准确把握方向、及时吸纳先进经验,并根据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在具体标准制定过程中,东莞市力争通过标准来破解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服务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同时,结合未来几年实际经济状况、群众需求制定标准,做到既考虑地方实际,具有前瞻性,又不盲目提高要求,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

    在进行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东莞在坚持做好《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系列标准设计的同时,将同步开展的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纳入到标准化试点工作中,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通过“一子落”激发“全盘活”,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推动标准落实 助力“文化小康”

    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在东莞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东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进一步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重点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强化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东莞将定期深入各镇(街)开展督查工作,重点督查各镇(街)党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视程度、工作措施和具体成效。督促各镇(街)成立督查组,加强对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

    近日,东莞市文广新局调研组前往寮步镇药勒村,实地考察该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以推动全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东莞将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公益众筹等形式,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目前,东莞正在推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通过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扩展延伸传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延。东莞还将在市镇和镇村探索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构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以总分馆制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上下联动,资源共享。

    为优化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后续保障,东莞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文化惠民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机制,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机制等,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社会化水平。大力推广“菜单式”服务机制,结合数字文化馆云平台建设,深入探索“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倒逼基层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效能。

    (本版图片由东莞市文广新局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