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评论(三)




 中国文化报 >  2016-07-19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评论(三)

    《天下第一疏》剧照

    《麻乡约》剧照

    《挂印知县》剧照

    《卓娃桑姆》剧照

    新编婺剧历史剧《天下第一疏》:

    如铁风骨傲霜雪

    朱为总

    浙江省建德市婺剧团新编婺剧历史剧《天下第一疏》所叙述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为民间百姓所熟悉的关于“海瑞上疏骂皇帝”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海瑞《治安疏》中所言“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的确可算是“天下第一事”,但其所上的《治安疏》本身能不能算是“天下第一疏”,这实在不太好说。其实“上疏”是封建时代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以上疏的形式骂皇帝的也代有其人,但是,历代谏臣有如海瑞这般抬着棺木准备“死谏”的却并不多,这样就使这个事件和人物行为具有了传奇性。纵观全剧,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正是以“海瑞上疏”这一传奇性事件为中心,试图通过3个不同层面的情感关系来成为贯穿整部戏的构架和细节。

    首先,全剧所展现的是海瑞心系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剧中人而言,这是一种大情怀,也是一种情感基调,而对于一部戏而言,这是所有事件和行为的一种“缘起”。正是因为有这般大情怀的“缘起”,海瑞才会因百姓疾苦、社稷日危而“自草疏本,冒死谏君”,而且从他的情感寄寓和行为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几千年来中国士大夫“重义轻死”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一种风骨与壮美。这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剧能否成功的基点。

    其次是亲情,这也是世俗中作为一个人的本体所必须具有的人间真情。该剧是从海瑞抛妻别母、执意死谏这一情节中开始切入主题。海瑞与母亲和妻子的离别,在戏里戏外所有人的眼里,那就是生离死别。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种离别之情才是那般真切浓烈,才是那般让人有“白日无光哭声苦”的悲悯和感动。

    再次是君臣之情。自古以来,虽然有明君便有辅佐明君的贤臣,和谐的君臣关系向来都会被传为佳话,但君臣之情并不是俗情意义上的亲情,更不可能有真情,主要是一种维护“礼制规定”之情。由此,我们理解,海瑞的上疏并不是要与皇帝为敌,而是以直言的方式表达忠心,体现了那个时代以忠君为最高道德准则的“礼制规定”之情。应该说,对于这3个层次情感在戏中的展现,总体上说还是把握到位的。所谓“戏无情不感人”,不论什么戏,当有了构成全剧感情表达的诸多细节和元素,也就有了事件与人物的真实、丰满和鲜活,这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疏》这个戏获得成功的重要看点之一。

    在浙江婺剧界,建德市婺剧团大概是唯一的因改制而早就转企的婺剧专业院团。对于他们来说,要排这样一个戏实属不易,要排这样一个戏要有克服许多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所以本文所题的“如铁风骨傲霜雪”,不仅是对一代清官名臣海瑞人格风范的赞美,其实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对参与《天下第一疏》创作排演的所有艺术家执著和坚持的事业精神的一种赞美。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东路花鼓戏《麻乡约》:

    感人肺腑的移民大戏

    丁素华

    “问我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两句民谣,拉开了一部传奇故事的序幕。

    湖北省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东路花鼓戏《麻乡约》自2015年9月上演以来,已公演了50多场,深受观众好评。该剧通过描写麻城孝感乡村民陈雄义父子两代人闯四川的特殊经历和人生际遇,浓缩了“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湖广移民艰苦创业、团结进取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移民大戏。

    麻乡约,最初是指麻城境内约定俗成的乡规乡约,后来经过数十年“移民填四川”,分散在巴蜀各地的麻城人,虽在异地他乡创业打拼、休养生息,但他们仍保持着家乡麻城的生活习俗以及乡规乡约。为了方便管理,他们在乡党中推举德高望重之人出来领头,名曰“乡约”。

    由于长期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大家又推举乡约为代表回乡联络两地情感。久而久之,“麻乡约”就慢慢延伸成了在川渝麻城人回乡联络的专门组织机构,后成为中国最早的邮政组织。

    “问我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剧作者紧紧抓住这两句饱含浓浓乡情的民谣,反复营造戏剧情境。这独特的情感符号,既是湖广移民及其后裔情感联络的密码、情感凝聚的纽带、情感认同的DNA,也是他们筚路蓝缕、克难勇进、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感恩怀德、大智大勇、忍辱负重的艺术典型陈雄义。他既有大别山人坚强不屈的独特个性,又有麻城移民后裔重情、重义、重信誉的人格魅力。故事传递出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创基立业的赞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麻乡约》用传统的剧目讴歌了时代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该剧唱腔优美动听。作曲者对东路花鼓戏的声腔音乐进行再创新,吸收了不少鄂东地区的民间小调,使声腔在高低两个区域抑扬婉转、迂回推进;在展示人声帮腔和击乐伴奏和谐同步的鄂东传统民间音乐个性的同时,又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国家一级演员、麻城东路花鼓戏传承人曾美玲在剧中扮演重情重义刚正不阿的陈雄义。这位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的女小生,在《麻乡约》中把一个文武双全的热血青年演绎得既丰富生动又鲜活可爱,彰显了作为剧种领军人物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

    国家二级演员、花旦出身的陈顺银在剧中扮演熊杏儿。演员用熟练的唱念做舞,把一个追求爱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熊杏儿演绎得惟妙惟肖。

    从艺50多年的老生演员陶德凯在剧中扮演一身正气、服务乡邻的轿行老板熊念祖。虽年近七十,但他舞台经验丰富、声音独树一帜,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感人的老者形象。

    《麻乡约》作为移民题材的戏剧,在国内戏曲舞台尚不多见,这对于湖北省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来说是一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大胆尝试。希望剧院继续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使其日臻完美。

    (作者系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导演)

    川剧《挂印知县》:

    连连叫好的“川式火锅”

    蔡雅康

    由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川剧《挂印知县》,上演后广受好评。该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朴实的舞台演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一部让人连连叫好的川剧。

    题材紧扣时代脉搏。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乃至民族大业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其中,廉政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之下,巴中推出《挂印知县》,可谓眼光独具。

    该剧融廉政于历史。作品主人公喻秉渊出生于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玉皇村,其身世在《巴中县志》中有记载,其故事在兴隆场一带一直在流传。我佩服当地领导和剧作者能够挖掘出这样一个本土人物。正因为对这个人物的熟悉,当地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会不知不觉接受教育。

    角度切入点恰到好处。如何把这一本土廉政文化资源挖掘成一部文艺精品力作,是剧作者郑瑞林、李诚日夜思索的。该剧讲述了喻秉渊倡廉守节的故事。被广大百姓称颂的“喻青天”喻秉渊从云南保山县任上挂印请辞,带着一家老小、几个包袱、一块御赐“问心堂”的匾额以及一盆紫薇花,回到了故乡恩阳,开始了又耕又读的农家日子。

    曲径通幽是《挂印知县》的叙述方式。该剧主要场景始于喻秉渊“挂印回乡”后,以故里恩阳发生的平凡小事为主线,局部“闪回”云南政绩。通过对喻秉渊亲民、兴学、劝农、倡廉、守节等事迹描述与刻画,抒发出主人公的天地之心、爱民之义、亲人之情,将巴中人民的历史情怀、阳光心态充分展示给观众。其中,一些情节的设置非常精彩,比如“劝廉”。喻秉渊送字给雷知县,只一个“广”字,下面怎么填字,是“廉”还是“腐”自己看着办。剧作者把主要艺术形象的价值取向,留给观众自己去反思和消化。

    舞台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挂印知县》的成功在于各个创作主体对戏曲这门本体艺术进行了种种最佳选择,并由导演统一调度、优化组合。该剧以川剧为载体,将音乐剧、话剧、原创民歌和民族舞蹈融入其中进行再创造,配以现代声、光、电技术,以歌舞演故事,体现出历史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廉政文艺大戏。同时,全剧风格以川剧为基础,兼容巴中非遗竹梆舞、巴山民歌等多种舞台艺术,使其既具戏曲艺术的特点,又有地域艺术特色。可以说,该剧导演刘毅就像一位巴中火锅炒料师,把各种食材收集起来,下锅一烫,成全一个川式火锅的底色,显示出了他极强的掌控能力。

    李艳东、李乔松、邓发蓉等演员都很出彩。李艳东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喻秉渊人物形象,李乔松也唱得声情并茂,呈现了一台近年来在川剧舞台上不多见的生角、花脸对手戏。

    于我个人而言,在祝贺《挂印知县》演出成功的同时,也期待着它不断精进,未来为川剧史填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国家一级导演、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剧场版藏戏《卓娃桑姆》:

    雪巴拉姆又一次美丽绽放

    桑吉东智

    雪巴拉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雪民间藏戏艺术团)是西藏最著名的民间藏戏表演团体之一,其前身为拉萨功德林寺僧人藏戏表演队。上世纪40年代,西藏最负盛名的藏戏表演团体觉木隆巴的日常管理由当时的拉萨功德林寺拉章负责,这层关系使得功德林寺内爱好戏剧的僧人们私下邀请觉木隆巴的艺人前来传授藏戏表演和唱腔,他们偷偷在寺内临时组建了一个藏戏表演团体。由于这些僧人对传统藏戏的热爱和执著,加上他们深厚的藏文功底,一时间功德林寺的藏戏表演名声鹊起。1962年,原功德林寺藏戏的老艺人玛依拉和珠穷为正、副戏师,重新组建了新的藏戏表演团体——雪巴拉姆,培养了不少藏戏表演人才。其在“文革”期间停演。1978年,作为拉萨雪居委会的居民,在老艺人们的指导和引领下,雪巴拉姆再一次恢复,成为西藏民间藏戏中的佼佼者,也是觉木隆巴最正统的传承者,深受西藏百姓的青睐。

    《卓娃桑姆》是觉木隆流派最经典的3个剧目之一,也是雪巴拉姆最擅长表演的剧目之一。早在1980年,雪巴拉姆参加了自治区首届业余藏戏会演,他们表演的《卓娃桑姆》获得了一等奖。2015年,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雪巴拉姆重新演绎了这部经典剧目。

    对于民间的藏戏表演团体来说,这种舞台化的表演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传统藏戏一般都是在室外空旷的广场上表演,具有一定的仪式特点,表演分为开场、正戏、结尾3个部分,根据表演时空和环境的不同,演出的时间和故事情节的繁简可以自由控制,长则一天,短则五六个小时不等;表演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一般都不会细微地刻画。

    作为民间藏戏表演团体,雪巴拉姆一直致力于传统藏戏表演的传承,少有舞台化的现代藏戏的实践。在没有观看最新版的《卓娃桑姆》之前,笔者稍有些担心。然而,笔者在剧场观看这场戏时大为震惊,被雪巴拉姆精湛的舞台表演和动听的藏戏唱腔所感染,尤其看到台上每一位演员,不论角色大小,都全情投入,处在最佳状态。谢幕时,许多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开,甚至流下感动的热泪。台上谢幕的演员也被观众的热情所感染,也在偷偷抹眼泪。一场演出的魔力就在剧场内外、舞台上下蔓延开来。

    雪巴拉姆创作的剧场版《卓娃桑姆》的成功给予我们很多思考,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藏戏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古老的藏戏艺术既继承自身的传统,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笔者认为,雪巴拉姆的表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虽然表演环境转换至剧场,在时空上发生变化,但在剧目呈现上延续了传统藏戏的完整性。第二,表演上吸收了很多新的形式和方法,但核心的表演形态、表达方式都是基于阿吉拉姆藏戏自身特有的表演语汇,使整场演出不失藏戏文化底蕴。第三,伴奏乐器上,沿用了一鼓一钹的传统。第四,所有的藏戏唱腔原汁原味地呈现,没有伴奏音乐的修饰,几乎还原了传统戏剧表演场的气场和感染力。第五,将传统藏戏中的喜剧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卓娃桑姆》让观众耳目一新,在传承和创新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给予“专业”藏戏发展很大启发,这是雪巴拉姆给整个藏戏事业最大的贡献。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