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丛丛 于泽昕 孟 凡
近日,在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文化站,幸福广场系列演出正在热闹彩排,正准备着吕剧选段的芦家村芦传奎高兴地说:“原来,我们几个业余戏迷都在家里唱戏,自从建起文化站,我们有了固定场所,每个月都来镇上集中排练,站上还为我们免费指导、提供乐器,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青花剧团。”
花沟镇文化站只是高青县文化站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青县实施“小微”文化工程,将文化工作重心下移,依托各文化站、文化大院,在文化设施配备、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配强配齐文化设施,让文化站“富”起来,是当地盘活文化站以带活群文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青县属于省财政直管县,财政基础薄弱,但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并不少。2014年起,县财政针对重大文化项目、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等,设立了3000万元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文化“富”了,基层建设才能跟着“富”起来。近年来,高青县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完成全部9处镇级综合文化站的改造提升工程,文化站全部实现独门独院建设。同时,投资800余万元,完成了767处村文化大院的提升工程,建成完善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让“十五分钟农村文化活动圈”成为现实。
走进高青县田镇街道文化站,宽敞的楼房、齐全的活动室、一流的门球场、文化广场等,到处展现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然而3年前,该站只是蜷缩在镇政府后一个三层小楼上的“空壳子”,没有活动室,没有室外广场。说起这几年的变化,该街道文化站站长阮艳军十分激动:“这才是文化站,才是服务老百姓的最前线。协调演出、组织培训、调试设备,现在我比原来忙多了,虽说有时候分身乏术,但感到格外充实。”
而今,高青县每一个文化站都按照面积5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藏书5000册以上的标准化要求进行配备,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施齐全,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室各类展室分布明确,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撑。
设施建起来,如何用活、用好?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良好设施,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高青县不断探索政府引导与群众自发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模式,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百姓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高涨。
“秦汉相争风云涌,忠义肝胆属田横……”在田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室,市级非遗木板大鼓传承人孙德田定期给村里的文化志愿者上课,谈到每月的公益课程,他高兴地说:“每当看到有许多木板大鼓爱好者,我的课都讲得格外有劲儿。作为非遗项目,木板大鼓能够得到传承、普及,我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
“基层文化活动开展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才队伍不健全,文艺骨干稀缺。”高青县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王学表示,为破解这个难题,高青县推广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程、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工程3项工程,即每月在各文化站开展“订单式”培训1次以上、每年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6至8次;同时,充分发挥镇文化站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常家镇桃花节、唐坊镇稻草节、高城镇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微节庆”活动,形成“一镇一品”。而通过文化志愿者的“以一带多”,更多乡土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实现村村都有免费指导群众开展活动的文艺人才,镇镇都有免费演出的文化志愿者活动。
东大张村是高青县青城镇一个文化特色村。近年来,村里不仅注册了东大张吕剧团,还成立了文化公司。每年该剧团都下乡演出300余场,并连续3年参加该县文化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全县民间剧团展演。目前,该团正热火朝天地排演原创戏曲《焦裕禄和他的儿女们》,通过新戏带动,剧团成员们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依托这些文化特色村的文艺爱好者,3年间,高青县已发展了民间剧团19家。
王学表示,高青村多、村小、村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用好乡镇文化站这个开展基层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立足“小微”文化建设、焕发“老站”新生的同时,下一步,还要加强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的孵化与创新,从而为更多群众带来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