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图片新闻
淄博高青:为百姓提供更多文化实惠
济南市美术馆:艺术殿堂 精神家园
文化交流需多些换位思考
山东艺术创作会议召开




 中国文化报 >  2016-08-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交流需多些换位思考

    清  风

    南方人能不能欣赏北方曲艺的魅力?南方观众心里没底,北方演员心里也没底,看过才知道。笔者近日跟北方某省文化交流团体到南方演出,就遇到了尴尬一幕:台上北方曲艺演员演得卖力,台下观众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演员下台后独自郁闷:“包袱都抖出来了,下面咋没反应?”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文化交流缺乏换位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之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民众偏好的艺术形式呈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如北方人喜闻乐见的曲艺,由于方言俚语较多或演员语速过快,南方观众可能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包袱抖不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演出方也应该反思,为何事先未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为何没有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节目内容调整?因为缺乏换位,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欣赏口味,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在家”的方式演出,导致“不用心”的文化交流只会换来观众“不走心”的欣赏。

    近年来,国内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边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通过交流演出在文艺形式上取长补短,百姓也能从中获益,可谓是得民心的文化工程。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流于形式,为了交流而交流,部分演职员甚至抱着“旅游”的态度参加交流活动;用心不够,常年不换演出节目;演出扎堆,几个省的文艺单位同时去一地,导致对接单位“应接不暇”。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重视和注意。

    文化部门不应将文化交流看做走过场的“常规动作”,而应从文化交流的初衷出发,把每一场文化交流活动当做宣传推介本地文化的抓手,作为惠及当地民众的好机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交流单位用心与否、交流内容适宜与否,现场观众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如果一味“任性”,不考虑受众欣赏口味,文化交流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