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产业与市场·影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IP热,救不了市场的“冷”
一周影话
暑期档难期高速增长 市场分化竞争加剧
《好莱坞之父:威廉·塞利格》出版
青岛纯生鲜活宝贝挑战赛启动




 中国文化报 >  2016-08-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周影话

电影票房增长放缓:让市场冷一会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长刚刚超过20%,创下了5年来半年票房增幅的最低。今年上半年上映新片192部,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56部,但票房的增长却没追上影片数量的增幅。与此同时,观影人数的增幅较去年同期也有了明显回落。市场因何放慢脚步?除去“票补”骤减带来的市场消肿效应,此时我们更应该将视角转向内部,看看是什么样的电影拖了市场的后腿。(来源:《经济日报》)

    评:近年来,中国电影在追求产业水平提升的同时淡化甚至忽略了其本该具备的文化属性,使电影市场孕育着极大的风险。当有限的碎片时间与近乎无限的产品供给充斥市场时,既意味着营销成本高企,也意味着对作品质量的挑剔。可以说,当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风险更大了,电影更难拍了。如何抵御市场风险?恐怕不是单靠资本就可以解决的。

    “洋导演”真的能讲好中国故事吗

    近些年,振兴中国电影工业基础的呼声愈来愈高,于是向国外领先的电影工业看齐,一时成为业界的趋势。学习、模仿自然不在话下,更为直接者,则干脆聘请外国导演、团队操刀,或以外包形式揽入名下。业内外甚至浮现出这样一种期盼:“外国人来了,中国电影就得救了。”然而,果真如此吗?从目前电影市场上出现的由国外导演执导的诸多中国电影来看,市场反响并不是很好。(来源:《光明日报》)

    评:在这个全民“炒IP”的时代,以“洋导演”作为类似“IP”的炒作噱头,不过是电影宣传和营销上的商业策略。如果只有铺天盖地的喧嚣和造作,而无脚踏实地的琢磨和制作,所谓的“洋导演”“洋团队”名头便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沦为华而不实的“走穴”。当然,片子没有拍好,不能都怨“外国人”。归根到底,还要问问中国电影人,是否扛起了应尽的责任?

    “广告片中插入电视剧”?

    如果看完一集40分钟的电视剧,最后只对剧中出现的酸奶、啤酒和泡面印象深刻,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被植入广告占领的电视剧。日前播出的电视剧《致青春》,就被不少观众吐槽“在广告片中插入电视剧”。有自媒体整理了剧中出现的广告品牌,粗略统计“不下40个”。也难怪观众纷纷吐槽:“不是《致青春》,而是一部‘致各位广告客户’的植入好戏。”(来源:《北京日报》)

    评:植入广告只是收回投资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广告数量太多,不但直接导致影视作品内容的艺术性、完整性及观赏性遭到破坏,影视作品本身的传播力度大打折扣,也会让观众出于警觉惯性,揪出原本融入剧情的品牌产品,导致植入广告被打上冠名失败的标签。这种最终导致品牌和剧方双输的结果,其实只要控制好广告植入的专业化及植入方式,是可以避免甚至实现双赢。但愿未来,制片方和广告方能在植入广告数量上做好权衡。

    (素淡 整理点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