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今年是天津戏剧博物馆建馆30周年,而作为其核心建筑的广东会馆戏楼已阅尽百年沧桑。这座戏楼落成于1907年,以构造精妙、装饰华美而成为我国古典剧场中的极品。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前辈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此发表过“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的著名演讲。走进戏楼,仿佛进入一个玲珑世界:雕梁画栋、悬灯结彩,舞台上方巧夺天工的藻井、天幕上暗藏玄机的“天官赐福”,一切都是那样古朴,一切又都是那样美妙精巧。
我参观过好多古戏楼,作为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地位,它们中能与广东会馆戏楼比肩者实在寥寥。2010年,我在南开大学开设了公选课“中华传统艺术”,每个学期都有150多名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学生通过这门课与传统艺术结缘。我不止一次向学生们介绍过广东会馆戏楼,但那时戏楼里基本没有演出,我们只能摩挲着参天古树,去想象那些曾经在这里上演的今古传奇,曾经在雕梁画栋间萦回的袅袅余音……作为一个热爱传统艺术的天津人,我希望广东会馆戏楼能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传统艺术的弘扬贡献更大的力量,而不只是静候着游人,不只是在影视剧里充当若即若离的背景。
2012年,戏楼成为天津京剧院的青年实践基地。开幕演出那天,我和几十名中外学生成为到场最早的观众。这些孩子大多是第一次在现场看京剧,更是第一次走进古戏楼,他们被瑰丽的民族艺术深深折服了。台上是激情四射的青年演员,台下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这一刻,我忽然发现,原来青春与古戏楼的相遇、与国粹艺术的相遇,竟是这样美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促成更多这样的相遇呢?
2013年,“中华传统艺术”课程入选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南开大学也与天津戏剧博物馆、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中华职专、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等多家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单位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围绕戏曲、曲艺、民乐、茶道、武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由陌生到熟悉,由漠然到喜爱,甚至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推广者。2014年12月27日,几家共建单位联合主办了一场题为《盛世雅韵中华情》的专场演出,地点就在广东会馆戏楼。
为了将戏楼作为演出场所的观剧职能和作为古建筑与博物馆的参观职能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将汇报展示设计为文化体验和文艺演出两部分。演出开始前一个小时,演员们还在楼上的化装间准备着,本该是冷冷清清的戏楼里却已充满了欢声笑语。舞台两侧的廊座被开发成文化体验区,一张张八仙桌成了一个个“摊位”,练摊儿的既有文质彬彬的中国研究生,也有金发碧眼却身着唐装的留学生,观众们在这里和中外学生一起品茗茶、写福字、剪窗花、编中国结,男女老幼其乐融融。当天的演出长度大约两个小时,内容有快板、歌曲、民乐演奏、京剧选段、配乐朗诵等,大轴则是南开大学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京剧折子戏《霸王别姬》。虽然舞台上大部分是初学乍练的新手,表现还很稚嫩,可观众却显得异常兴奋,多家媒体也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专题报道。能取得这样好的现场效果和社会反响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通过在戏楼里举办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从学校的角度讲,中华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之根,通过艺术教育在青年一代身上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除文史哲等基础文科专业因自身专业性质而与传统文化关系较为密切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多,尽管学校也会以开设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但往往收效不佳。因为文化的陶冶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浸入式的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欣赏主体的感性接受和认同,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促成传统文化与年轻学子的相遇、相识和相惜呢?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积淀深厚的博物馆,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往往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而从博物馆的角度讲,年轻人的到来也一定会为古戏楼增添青春的气息,让它变身为充满活力的第二课堂,在城市的教育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特有的作用。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建筑也是需要“活起来”的文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并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建立学生定期到博物馆参观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突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内涵和社会公益属性,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实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目的。
南开大学和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合作开创了一种进行传统艺术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项工作势必会伴随着艰难,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自有超越时空、跨越种族的力量,就像古戏楼一样历尽百年风雨而依然神采奕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携起手来以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为青春与国粹的相逢、为古戏楼与社会的互动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作者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