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2016中国国家展(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1/2016-09/24/8/201609248_brief.jpg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投融资
  标题导航
激情澎湃 张弛有度
立象以尽意
马艺博2016 不容错守的艺术盛宴




 中国文化报 >  2016-09-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象以尽意
——景育民的“写意雕塑”

    景育民 《达摩·面壁》 85×45×35厘米

    不锈钢铸造 2012年

    □□ 周彦

    “写意”并不新鲜,因为凡习中国画艺术者,皆知有“写意”与“工笔”之分。

    “写意雕塑”是从“写意画”移植的一个概念,雕塑界似未给出一个确切定义。根据笔者的理解,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纳入“写意雕塑”的概念:首先,它是一个中国概念,因为它来自于“写意画”这个中国术语;其次,按照北魏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之说,“意”的传达乃根本目的或最高追求,“象”与“言”都是手段、铺垫、过程;第三,“写意”中原有的“书写”涵义如何转化为雕塑的方法,一般的理解可能是表现性大于造型功能(形体、质感等)的“塑法”“刀法”,于是类似于绘画中的表现性笔墨或笔触;第四,“写意雕塑”的概念直接来源于“写意画”,二者共同之处应该是“立象以尽意”,描摹、再现对象让位于以形象、形体传达意义;最后,雕塑中的“写”即表现性“塑法”或“刀法”是“立象以尽意”的手段,不是目的,换言之,“写”服务于“意”,因此不具独立性,故而严格意义上的“写意雕塑”应该是排除“纯形式”抽象雕塑的。

    景育民理解和实践“写意雕塑”带有强烈的“文化身份”诉求,因为他认为近现代的中国雕塑基本上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失去中国身份的改良过的西方样式。他说,“当西方雕塑进入中国后中国本土雕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被排除出主流之外,造成了中国本土雕塑从精神到样式的断层。”

    其次,他理解的“写意雕塑”又带有强烈的“艺术身份”诉求。丹青即绘画在美术史上是主流艺术样式,造像即雕塑则是文人士大夫视为等而下之的“皂隶之事”,因此推出“写意雕塑”便是将造像、雕塑提升为与丹青、绘画平起平坐的艺术样式的战略性举措。对“意”的理解,景育民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或曰“中国精神”,他试图在实践中找到那条进入中国当代雕塑的有如“芝麻开门”咒语般的密码。

    怀抱从古代到当代间的断层、从被视为“皂隶之事”的低下地位中塑造中国当代雕塑的理想,景育民在过去十来年努力地摸索着“写意雕塑”的理念与样式,它一方面试图接上历史上中国雕塑的文化之气,另一方面又希望赋予这种传统以当代的诠释,《达摩·面壁》便是其“写意雕塑”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达摩·面壁》虽有名有姓,但却并非“肖像”,因为无法找到人物原型或图像资料。达摩全名菩提达摩,公元六世纪印度人,航海至广州进入中国,北上到中原北魏,是中国禅宗创始人。关于达摩的诸多故事中,“终日默然”面壁9年修炼佛法是最为人熟知的。景育民此尊雕塑便是由这个故事发展而来。

    历史上,为达摩画像、造像者不计其数,多以想象绘制其肖像。景育民没有遵循这条路子,而是将“面壁修炼”的故事意象化为一尊“写意雕塑”,以其传达出达摩结跏趺坐持之以恒静心修炼的精神。其头部与面部以有如山石般剧烈起伏的块面刻成,身体部分则完全脱离解剖结构,以水墨写意中大斧劈皴法般的手法将其“石化”为与崖壁一体的精神实体。最特别的处理无疑是几块镜面般的平面,一方面是壁面的象征,另一方面具有映照俗世现实的功能。以红尘滚滚、光怪陆离与终日默然面壁冥想形成对比,作为精神偶像的达摩已经成了一种理念,这就是景先生立此象之“意”。在此,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实需要提及,达摩创始禅宗是不立文字的,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缘何?是否与《易传》中“言不尽意”从而“立象以尽意”一脉相承《达摩·面壁》似乎为这种精神联系提供了绝佳的视觉象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