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元
最近事情比较多,开会、调研、培训、请示、报告,文件攒了一大堆。我正埋头处理,听到有人“笃笃”地敲门,习惯性地喊了一声“请进!”门缝拉开,挤进一个干瘦的身影。仔细一看,是上周找过我的老张。
上次也是这样,我正处理几份文件,他敲门进来了。我问他找谁?他说找我。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几篇文章想请你看看。我仔细端详,他的年龄应该在70岁上下,衣着非常整洁,头发还不怎么白,但额头上的皱纹已经很深了。
我以为遇到了一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正想告诉他文联地址。不料,他起身从兜里掏出一个优盘,说文章在这里,麻烦你看看。
我跟他素不相识。听他说,他是一家很久前就倒闭的电视机厂的退休职工。他写了一篇介绍古钱币的文章,想请我帮忙推荐给中国钱币博物馆。老张说,我从网上查了,知道你和他们有联系。是的,去年我们曾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合作办了侨汇展,适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受到较多关注。
老张的3篇文章都是研究古钱币的,皆以他本人的藏品为例。说老实话,我对古钱币没有半点儿研究,所以对他的文章无法提出任何评价。他说除了文章外,他想将几枚古钱币捐给中国钱币博物馆。我说,捐赠文物是好事,只要博物馆有需要,肯定是受欢迎的。他的脸色稍稍变红,说能不能给些奖励呢?
我知道,一般来说,对文物捐赠者是有奖励的,当然是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但是各地政策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赶忙给他解释,中国钱币博物馆是否需要这方面的古钱币还不清楚,目前和人家提这个问题好像不合时宜,而且我们和对方只是友好往来,并没有法律规定的业务联系。听我这样讲,他点头表示理解。
老张走后,局里同事对我讲,在我出差的那段时间,他天天来找我。我觉得心头一热,尽管素无谋面,冲着这份热忱,也要帮帮他。先找到一位朋友邮箱,发了邮件,可是对方没回复。又找到另一位朋友邮箱,发了邮件和微信。朋友回复,先看看,有什么意见再跟你交换。
正欣慰着,不料他又来了。心想幸好刚才推荐出去了,不然怎么面对老汉期待的眼神。老汉说他最近又写了一些研究文物的文章,想找地方发表。我想起书柜里存有各地邮来的文博杂志,挑了几本给他,让他照着杂志上的地址投稿。明天就放假了,文件再不处理就误事了,我连忙向他解释,要么你先去忙,等对方回话了,第一时间告诉你。他流连在办公室里,不想走,说想和市博物馆研究人员交流一下。
说老实话,当下有许多男女老少,打着种种旗号,以交流学术之名行谋取私利之实,我也是防不胜防了。转念一想,就算是个文物贩子,连篇累牍地写文章,还找人推荐,也算是其情可悯了。于是拨通市博物馆同事的电话,让他们做了沟通对接,老汉心满意足地走了。
看老汉离去的背影,仿佛看到当年拿着文稿恳求老师指导和举荐的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和触手可及的文物资源,有多少场外人为之艳羡和憧憬,甚至梦想为之奋斗一生。可是场内人却心生倦怠,或多或少有了审美疲劳,要么想歇一歇,要么想站一站。抚卷沉思,场内的我们真的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在场者,时刻都要奋发自新、砥砺前行,时刻都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