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谦
一个是以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国服之旗为发展方向的知名企业;一个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教育、实训基地。去年夏天,经湖南省文化厅有关部门引荐,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与湘西民族职院民族艺术系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3月21日,木真了湘西非遗工作站在湘西民族职院正式挂牌成立。半年来,校企双方精诚合作,在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探索出工业化时代振兴非遗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和经验。
融合新品牌
日前,由木真了公司依托湘西非遗资源和现代工艺打造的崭新品牌“一善荷音”样装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受关注,它倾注着湘西非遗工作站研发团队的奉献精神和智慧。
木真了工作站自创建之初,深深扎根于湘西非遗文化沃土,同时将一只触角伸向国际时装舞台,获得传承与创新的源源动力。
工作站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吉首、凤凰、永顺、泸溪等市县采风调研。他们参观苗绣、银饰博物馆,了解土家织锦数字化采集相关内容,认真考察湘西民间传统手工艺“踏虎凿花”、苗绣等非遗项目,与矮寨镇苗绣巧匠吴二姐等传承人零距离接触,收集到他们多年珍藏的大量古今苗绣、服饰、土家织锦和木雕等精美图案,以及其背后鲜活生动的故事,探究渊源,积累创作素材。
研发团队充分挖掘湘西非遗文化底蕴,倾力打造现代工艺精品力作,在首届上海世界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首次推出非遗品牌“意荷·禅”时装,其中以“踏虎凿花”为元素设计的时装荣获金奖;10余件佳作顺利入选“湖湘文化遗产月——创意之秀”。
湘西民族职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李巧云表示,研发团队自组建以来,恪守“一定要让产品说话”的工作理念:只要有了好的产品,当地的旅游工艺品市场才会繁荣,才会使一些民族技艺走出困境,使一些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据了解,“一善荷音”系列产品的设计工作进展顺利,预计明年2月推向市场。工作站以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高端定制服装为核心,同时研发木雕饰品系列、竹编饰品系列、银饰品系列、“踏虎凿花”饰品系列等极具湘西民族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并积极着手解决新产品设计和营销渠道问题,力求让研发的新产品既能追溯湘西非遗文化的本真,又能回归现实生活,并在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广新局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木真了工作站已同当地参与制作系列新品的能工巧匠达成了合作意向。
启动新项目
非遗文化如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站研发团队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目睹湘西一些村寨的贫穷和留守儿童“像野草一样生存”的孤单无助,他们设计了“让妈妈回家”这样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新项目——让有一定苗绣基础的妇女结束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让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完整的亲情,使以往的“空心村”恢复生机与活力,实现精准扶贫。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工作站将“手推绣”确定为落实这一项目的主打产品。手推绣介于手绣与机绣之间,兼具二者的优势,技术性很强,一般用于高端定制,当前手推绣熟练工供不应求,收入较高。工作站希望通过此举解决当地刺绣产品长期销路不畅,绣娘收入不高等问题,帮助湘西刺绣迎来历史性的提质升级,更大范围地带动以刺绣为职业或副业的人群致富。
前期,湘西民族职院苗绣小组的学生接受了该校民族艺术系彭晓君、黄娟等教师和木真了公司设计师专门、系统的培训,目前基本掌握了手推绣技能,完成了一批高定制服装手绣部分的工作,质量较高,技术力量日臻成熟。近日,这批典雅华贵、独具匠心的产品带着湘西留守儿童的梦想远渡重洋,成功首秀温哥华时装周非遗专场。
接下来,研发团队先招聘几名绣娘进入工作站,指导她们与苗绣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手推绣订单任务。计划用半年时间使当地绣娘熟练掌握这门手艺,届时将以聘请技师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高薪就业。
湖南省文化厅相关领导考察该项目后感言,一个工作站不仅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而且助推精准扶贫,它展现的前景远远大于我们最初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