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浦江文化
  标题导航
鉴湖花开红胜火




 中国文化报 >  2016-11-03
放大 缩小 默认
鉴湖花开红胜火
——写在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建团30周年之际

    新编越剧《屈原》

    新编越剧《李慧娘》

    新编越剧《鉴水吟》

    新编越剧《一钱太守》

    朱为总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30年只是一瞬间。对于一个戏曲剧种、剧团的形成和发展而言,30年的历史也并不长。然而,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下简称绍兴“小百花”)作为越剧故乡绍兴的一个区级戏曲院团,建团30年来却能从最低、最基层的起点开始,始终以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团队管理为优势,一步一步地跨越平庸而见灿烂,长时期地站立在一个剧种传承发展的前沿。特别是近年来,他们更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点,以一台台新剧目的频频获奖,一批批艺术新人的不断涌现,一次次剧团发展的转型创业,在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中,以一种对艺术的虔诚挚爱与不断超越自我的整体性追求,创造和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属于中国越剧的成就与传奇。

    30年继承创新,艰苦创业,绍兴“小百花”以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在越剧舞台上绽放出艳丽沁人的时代华彩。

    众所周知,绍兴“小百花”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的绍兴戏曲训练班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为核心,与原绍兴县越剧团的一批艺术骨干合并,于1986年重新组建而成。建团30年来,本着“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以“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办团宗旨,在几任团长的率领下,在当时已是越剧名团遍布、越剧名家林立的处境中,独辟蹊径,以文武兼备为标志,在素以温情柔婉见长的越剧院团中异军突起,闯出一片真正属于绍兴“小百花”的艺术天地。

    越剧是江南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已走过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以流派艺术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艺术样式和舞台艺术风格,其温婉圆润的唱腔、俊美秀丽的扮相,毓天地之灵秀、凝诗画之精华,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神韵和吴越地域特色,也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地方戏大剧种。而绍兴“小百花”文武兼备的办团理念和特色,为中国越剧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带来了一股艺术新风。尤其是原生代的第一批学员,她们虽说是一个女子越剧团,但在出科之前所有的演员都经受过近乎军事化的武功训练,剧团专门请来了京剧、绍剧、昆曲等剧种的老师,滚翻跌扑的毯子功、刀枪剑戟的把子功、委婉动听的唱腔音乐、潇洒细腻的身段表演,文唱武打、刚柔并济,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剧团的艺术建构与未来发展空间,也造就了文武戏相映成辉的“阳刚小生”“刚柔并济的花旦”等一代新人,开创出被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共同认可的文武兼备的越剧艺术新路。

    在30年的时间里,绍兴“小百花”共传承排演了流派风格多样、剧目形式各异的大小剧目50余出;创作演出了具有独特艺术视角,既体现本团实力和艺术特色,又充分展示剧团不同时期继承与创新艺术成果的各类佳作30余台,如《陆文龙》《将门之子》《木兰别传》《越王勾践》《越女三章》《一钱太守》《李慧娘》《宇宙锋》《屈原》《鉴水吟》和新编《狸猫换太子》、现代戏《乡村好支书》等,并相继荣获了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数十项大奖。

    其实,就一个戏曲艺术院团的生存发展模式而言,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循规蹈矩,复制现实,前人或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第二种则是“陶铸前人,自出新机”,始终把自己或任何别人所创造的成就,只视为剧团发展的一种经验参照和积累,更重视如何走出新路,如何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援未来。绍兴“小百花”显然属于后者。

    30年来,他们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从未忘却心中的美好追求与梦想,剧团的发展经历了二次转型、二次创业,并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特质,长期活跃在江、浙、沪各地,不仅走出了绍兴、走出了江南,还走向了全国和海外,被更多的人更广泛地熟知和喜爱。剧团曾8次进京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纷纷载文介绍,中央电视台曾连续报道了剧团的演出盛况;曾先后赴天津、江苏、上海、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地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12次走进中国香港,并于1995年赴中国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演出,3次应邀赴新加坡演出。剧团所到之处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被香港新闻界誉为“非一般的女子越剧”,新加坡南华儒剧社社长洪少民还专门撰文称:“新加坡人喜欢新鲜、喜欢独特,我断定在很长一段时间,新加坡人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绍兴‘小百花’,正是‘几回梦中笑醒,原来又晤君’。”1988年,剧团被评为浙江省一级剧团;1992年,受到浙江省委宣传部通报嘉奖;1995年,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集体”称号;1999年至2001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至2010年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单位等。

    如今,绍兴“小百花”已成为蜚声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的“江南越苑奇葩”和绍兴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剧团更是不断加大内部分配机制的改革,以参加演出的数量为杠杆,进一步激活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使剧团焕发了新的生机;完成和实施了校团合并,使原有的绍兴戏曲艺术学校真正成为剧团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剧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力量支撑;同时,不断加大拓展都市舞台驻场演出和海外演出市场的力度,并力求通过都市剧场的现代审美理念和审美需求,实践和提升剧团的艺术水准、审美追求和整体实力,以实现创作一流剧目、培养一流演员、创建一流剧团的梦想和理想,使剧团的各项艺术建设能真正具有持久的续航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0年薪火相传,代有新人,绍兴“小百花”正以整体性的实力和更为青春的姿态向我们走来。

    与任何一项传之后人的文化艺术成果一样,浸染着江南神韵的越剧艺术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是熔铸在薪火相传、代有新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30年的创业之路和不懈努力,使如今的绍兴“小百花”已成为在越剧界有竞争力,在全国戏剧界有影响力,在海内外观众中有号召力,广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著名越剧艺术表演团体。而构筑起这些艺术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核心支撑力,首先得益于拥有吴凤花、吴素英、陈飞“二吴一陈”和张琳、董鉴鸿等一批中青年艺术人才所形成的人才优势。正如现任团长陈锦高所言:“绍兴‘小百花’30年的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战略,是其成功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越剧的故乡绍兴,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山山水水充满了灵秀和风云之气。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曾涌现出无数的文人名士,承载着多少英雄的传奇与梦想。或许正是浸染着这一方山水所具有的浓郁人文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气息,绍兴“小百花”30年来始终如一地在全团树立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信念,努力营造知人善用、人尽其材的管理理念和良好氛围。

    建团初期,随着绍兴“小百花”的悄然崛起,吴凤花、吴素英、陈飞等一批原生代演员逐渐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但如何让她们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真正成为技艺有高度、表演有厚度、人物塑造有深度、观众中有知名度的艺术家,这既是剧团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而“创建平台,展现精彩”,把拓展都市和海外演出市场,与推出人才、打造人才、展示人才的理念相融合,绍兴“小百花”开始了借助城市大舞台来打响品牌的强势崛起之路。由此,我们不断地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浙沪电视大奖赛,上海世博会展演的舞台上,看到绍兴“小百花”的精彩演出和活跃的身影;在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梅花奖专场演出,看到了演员艺惊四座和领奖台上灿烂如花的笑容。吴凤花、吴素英、陈飞3人先后获得了戏剧梅花奖,演绎了一个区级剧团同时拥有三朵“梅花”的传奇。而2011年吴凤花获得戏剧梅花奖“二度梅”,2016年荣获文华表演奖,也为新时期绍兴“小百花”的二次创业书写了重彩浓墨的又一华章。

    显然,这一系列骄人成绩的取得还远非绍兴“小百花”人才培养战略思考的终点。因为戏曲是靠一代代艺术家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从艺术事业传承发展的角度而言,没有人才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事业;后继乏人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事业。随着“二吴一陈”三大领军人物的形成,绍兴“小百花”又开始把人才培养战略的目光和重心转向了新生代。

    ——2006年,首届“越女争锋——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启动,剧团先后有6位演员进入全国40强,在复赛中又有3位进入全国总决赛20强,在总决赛中,青年演员张琳、董鉴鸿不负众望闯进了10强,并最终成为金奖获得者,继而又荣获了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十佳新秀奖”。

    ——2009年,第二届“越女争锋”上,董鉴鸿领命再战,获得了花旦组金奖第一名的佳绩。

    ——2013年,章青青、谢小分别获得第三届“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十佳金奖。

    ——2012年,张琳获浙江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一等奖;2013年,获第二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 ;2014年,获第二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最美浙江人——2014青春领袖”称号;2015年,获“浙江十大优秀青年”称号。

    同时,原生代与新生代的艺术家不断接力,在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绍兴“小百花”的新编越剧《李慧娘》获“优秀剧目金奖”,主演吴素英获“十佳优秀表演奖”;在同年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上,《李慧娘》一剧再获“优秀新剧目特别奖”,剧中李慧娘扮演者吴素英和裴舜卿扮演者吴凤花,双双荣获“优秀表演大奖”;继2011年吴凤花荣获“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之后,她所主演的新编越剧《屈原》作为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首批“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戏剧创作工程”入选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先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越剧节、江浙沪越剧大展演、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等;2013年,在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上,吴凤花、陈飞、吴素英、董鉴鸿、于伟萍等5人在新编《狸猫换太子》一剧中同时获得“优秀表演奖”;2015年,吴凤花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15全国艺德标兵”称号。陈飞主演的《宇宙锋》荣获第二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同年,绍兴“小百花”演员部集体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笋借一风争作竹”,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剧团已形成了近30位国家一级、二级演职员为核心,五代演员同台演出的强大阵容,而继“二吴一陈”等原生代领军人物之后,张琳、董鉴鸿、裘再萍、陈雯婷等一批文武兼备的新生代优秀青年演员已经崛起,逐渐成为剧团年轻一代的主力。叶瑞芳、董燕等一批先后赴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的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服装化妆、灯光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亦成为剧团主创班子的中坚力量。“剧团要长盛不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关键在于人才。”陈锦高的这段话,不仅道出了绍兴“小百花”取得如此成绩的秘诀,也可以说绍兴“小百花”正以整体性的实力和更为青春的姿态向我们走来,日益显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意涵和精神风貌。

    扎根沃土,走向未来,绍兴“小百花”又开始续航起飞,以“三次创业”迎接戏曲新的春天。

    绍兴自古就是一个文脉和戏脉醇厚勃发之地,也是越剧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绍兴“小百花”用短短的30年,成为凝聚和体现着浓郁地域人文特色的越剧名团,这也是戏曲发展和文化内在传承的历史必然。尤其值得肯定和赞许的是,建团30年来,绍兴“小百花”作为一个基层一线艺术院团,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脚下的沃土,在不断做出大成绩的同时,长期坚持和活跃在城镇乡村的舞台上,每年都以上佳的剧目、艺术质量、演出阵容,到浙江各地为农民观众演出,演出量高达200余场。舞台上台风严谨、演技精湛,舞台下观众热情、相亲相融。2013年,绍兴“小百花”受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荣获“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该团不断开展“越剧进校园”、群众性的“戏曲大家唱”“文化五进”,专业院团的“百花大舞台”等惠民演出,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普及越剧艺术、培养新的越剧观众群。而面对经济全球化、艺术产业化的今天,绍兴“小百花”的决策者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国内的演出市场上,而是开始以国际化、市场化的商业运作积极开拓海外演出市场,他们12次赴香港演出,已经开始尝试完全靠票房售票,凭自己的实力来真正走出一条海外商业化演出之路,这也从一个层面显示了他们的勇气与实力。

    回顾绍兴“小百花”30年的继承发展之路,正如陈锦高所言:“绍兴‘小百花’能走到今天,首先是县(区)委、县(区)政府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保证了剧团硬件设施、软件投入,才能让剧团全心搞发展。其次是团队的力量,团结、务实、拼搏一直是我们的团训,现在再加上创新,全团上下目标一致,百折不回,使剧团得以快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人才的不断涌现、观众的厚爱,才使得剧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国有这么多剧团,大家都在努力,互相竞争,这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唯有以一种再创辉煌的决心和努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今年是越剧诞辰110周年,而跨越百年的中国越剧将如何走向未来,这确实是摆在越剧人面前的一道课题。因为,不论时光如何流转,环境如何变迁,对传统的用心守望,对未来的不断探索,注定是艺术家必然的生存价值和历史使命。当前,绍兴“小百花”继创建文武兼备办团特色的一次创业;以创排一大批具有当代戏剧理念和追求的新编越剧,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为标志,完成了二次创业。最近又提出了“三次创业”的新驱动和新目标,力争在未来8至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人才结构的出新,逐步完成人才新老队伍的接续转换,并充分发挥团校结合的优势,构建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结构新模式,以人才的优势来确保剧团发展的优势。加大剧目创作的守正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将进一步加大新剧目的创作和排演,坚持传统戏、新编传统题材剧目和现代戏三者并行,传统技法与现代认知相融合的创作理念,逐步形成传统越剧的现代转换,以剧目创作的新风格来形成剧团艺术发展的新特色。探索剧团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现有校团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的办团思路,从产业化运作的视角,创建一个集越剧传承、专业演出、表演培训、越剧文化生活体验为一体的越剧艺术中心,同时继续做大、做强、做深“百花大舞台”,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戏剧名家、名团、名剧的平台,形成品牌效应,助推剧团形成影响力、扩大知名度、出人出戏出效益,进而构建起立体化的未来发展新思路。强化管理制度的设置与出新,以制度的规范化增强演职员的获得感,以制度约束力强化演职员的责任与义务,从制定剧团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入手,建立剧团内部的发展目标、剧团管理标准、岗位的技术(专业)标准,以年度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手段,用制度的要求和标准为参照,使剧团演职员由目前被动性的单向管理向主动性的双向管理转换,逐步配合剧团所实施的设立绍兴“小百花”事业发展保障基金,对获得梅花奖等全国及省级奖项的各类人才予以年薪补贴,逐步建立优秀青年演员成名作工程,创建省内外定点城市演出季驻场演出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剧团的艺术建设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快速型发展向高效型发展、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理念转换,本着“繁荣越剧事业,推出新人新作,活跃艺术舞台,服务广大观众” 为主旨,以“三次创业”迎接中国戏剧新的春天,再创新的辉煌与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