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浦江文化
  标题导航
“高龙”传承人刘卫祥: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




 中国文化报 >  2016-11-0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龙”传承人刘卫祥: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刘卫祥在表演“口衔齿托”绝技

    受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受邀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李  雪

    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象征着高贵、幸运、成功。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就开始崇拜原始龙的图腾,今天人们仍然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旧时的农村和渔村,活跃着一个传承了1400多年的民间舞蹈祭祀活动——龙舞高龙,也被称为高龙,它寄托了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深深熔铸于当地群众的情感血脉之中。2008年,武汉高龙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并频频在国内、国际舞台大显身手。时至今日,当年盛行舞龙的汉阳区江堤乡鲤鱼洲一带的小渔村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已旧貌换新颜,变身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小区,但舞龙的传统得以延续。以高龙传承人刘卫祥为代表的舞龙人在继承先辈舞龙技巧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创新,通过不断钻研和勤奋练习,肩负起以龙舞阐释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任,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传递下去。

    千年龙舞寄托人们美好心愿

    舞龙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习俗,武汉高龙在舞龙民俗中别具特色。正月十五晚,龙舞队员举着高龙上街巡游,在举行请龙升天入海的仪式后,大家一拥而上分抢龙身,抢到想要的部分即代表心愿将会实现。

    “当高龙通体化为火龙之时,即为‘抢福’之时。”刘卫祥介绍,众人不畏火烤纷纷上前“抢福”。高龙的每一部分均与“福禄寿禧”对应。抢到龙珠,寓意财源广进;龙须意味着添人添丁;彩珠预示着官运亨通,婚姻美满;高龙全身的每片鳞甲也会给抢福者带来好运气。作为汉阳人,刘卫祥从小就看着长辈们舞龙长大,在他的印象中,“能将体形巨大的龙舞得轻灵自如、活灵活现简直就是神人。以后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就好了。”

    带着对家乡文化的痴迷,刘卫祥对高龙的了解也随着年龄增长愈加深刻。武汉高龙的舞法与所有龙灯舞法不同,属于竖式舞法,技巧性要求很高。高龙龙头由4到5人主导中心表演,轮番上场,每人包揽1至2项绝活。所有灯节每轮跑动一次,穿插、游动,与锣鼓点同步,共同为龙头舞者助威。也因此,舞龙头者成为武汉高龙演出成败的关键。刘卫祥便是凭借“口衔齿托”这一特殊舞法,早早成为湖北地区一名年轻有为的舞龙新秀。很多看高龙表演的观众就是冲着刘卫祥“口衔齿托”这一绝技去的。

    1999年,刘卫祥率队参加“高龙晋京”百龙大赛,获得全国“山花奖”第一名和中华舞龙大赛“国安杯”金奖第一名,捧得了双冠龙的美誉。2010年和2014年春节期间,他和高龙队员们共赴台湾地区进行中华文化交流,通过龙这一华夏民族的共同图腾,加深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同胞之情,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2010年,他和武汉高龙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2016年8月,受邀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

    为练绝技磕掉3颗牙

    龙狮欢舞歌盛世,锣鼓铿锵庆丰年。每年春节前后,武汉市都会举办迎春舞龙大赛。来自全市的龙队汇聚汉阳,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驻足观看。近40岁的刘卫祥和他带领的龙舞队是每年最大的看点。

    舞高龙场面宏大、气势壮观。龙由龙头、12节龙身和龙尾组成,口中不时喷出彩色火花的龙头被表演者顶在肩上、额头上、牙齿上,惊险刺激,令人眼花缭乱。表演“口衔齿托”这一绝技时,刘卫祥需将碗口粗的竹竿托在下齿之上,仅靠下颚的力量托起4.95米高、近百斤的高龙龙头,除了要把控风向,还要调整重心和步伐,需要非常好的平衡能力、毅力和扎实的腰功、腿功。能练就今天的一身绝技,靠的是他近30年来不断地摸索和练习。

    刘卫祥从12岁就拜师开始了舞龙生涯。刚入门时干的并不是什么显眼角色,而是在队伍最末舞龙尾。而他正式拜当时的舞龙高手王自力为师学习舞龙头,则是在1994年他17岁时。经过了20多年勤学苦练,舞高龙动作中的绝技如今他耍起来都得心应手。从老师傅们那儿学到了传统的手艺,痴迷龙舞的刘卫祥并未满足,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口衔齿托”绝技——用下齿托住龙头,同时跪地搓步前行。

    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训练时受伤在所难免。一次在练习时突然起了阵风,“当时龙头一歪,我下齿3颗牙被当场磕掉了。”刘卫祥回忆,“过去几百年,老百姓几乎见识到了所有高龙表演的绝技。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但能丰富高龙龙舞的内涵,也能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吃的苦都是值得的。”时光荏苒,当年舞龙的小伙子变成中年汉子,刘卫祥依旧爱着高龙,还笑言:“如今装了金属假牙,倒比我的真牙更结实了。”

    坚持传承,融入城镇化发展

    2007年,因为城中村改造,刘卫祥和他的乡亲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搬进了江欣苑这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成了城市居民。从农村、渔村到城市,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他们生活习惯的变迁。如何让丢下锄头、放下渔网的农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根植于乡土的高龙也失去了原来的生存场所、传承空间和环境,出现了培养传承人难、组织表演难、活动经费难等一系列问题,但刘卫祥坚持下来了。

    从2012年开始,江欣苑社区以高龙保护为基础,开始继续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社区之路。在保护模式上,探索建立了传承项目双边联络保护机制,即联合原来保护单位对传承项目进行联动传承保护,做到传承项目“离乡不离土”;在传艺带徒方面,社区设立“核心学员助学基金”,鼓励社区居民学习非遗技艺,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核心学员—爱好者”三级免费传承体系,并与武汉多所高校合作,让传承人把课堂搬到学校,鼓励大学生学习非遗。几年来,虽说农民“洗脚上岸”“洗脑进城”,但老祖宗1000多年传承下来的绝技、绝活也带进了新的社区,住进了新的楼房。

    “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训,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非遗技艺,弘扬民族文化!”2014年,在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刘卫祥等湖北十大非遗大师在江欣苑社区举行收徒拜师仪式,一批年轻学员成为刘卫祥的徒弟,让他看到了武汉高龙传承发展的新希望。

    从20岁时就跟刘卫祥学习舞高龙的陈涛已经成为武汉高龙的第四代传承人,除了可以完成所有舞高龙的基本动作,刘卫祥也在有意识地把一些龙舞的精髓教授给他,希望他能把武汉高龙进一步发扬光大。“龙舞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我们舞龙人就是要时刻提着一口气,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刘卫祥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