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秋菊
作为“美丽中国”的直接载体,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传递文化的桥梁。当前,旅游从单一的消费领域,发展成为集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一体的重要经济领域,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下,“创新旅游+”与“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
近日,由新华网联合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在贵州省思南县开幕。在提倡全域旅游的当下,思南的文化旅游开发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创新与融合?与会专家齐聚思南,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井喷式”发展文化旅游的“思南模式”
思南县地处贵州铜仁西部,武陵山腹地,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接苗乡侗寨黔东南,北顺乌江联涪陵入长江。因乌江航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是乌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的思南县,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十一”期间接待游客48.56万人次,同比增长121.03%;旅游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59.8%。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传统农业大县,何以在国庆长假期间呈现游客量井喷、旅游收入成倍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思南依托“乌江、石林、温泉、历史文化”四张名片,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旅游基础设施的突破,构建了思南旅游业发展大格局。同时,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的差异化、一体化、集群化、人本化道路,创造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后发赶超的“思南模式”。
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表示,思南县委、县政府经过对资源的实地考察梳理,确定以“旅游兴县”为统领,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让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通过增强旅游资源的聚合力与竞争力,思南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如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地质科考、避暑疗养为一体的石林景区等。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思南县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此外,擦亮旅游品牌,为全县发展注入新动力,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以石林之奇做特点、以温泉之乡做亮点、以乌江之雄做看点,思南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在推进经济与文化互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同时,把温泉—石林旅游景区打造成为黔东亮点、梵净山—凤凰大旅游圈重要节点。
这些不可复制的资源,为思南旅游产业后发赶超提供了“硬”资本;思南成功实现了旅游的华丽转身,在铜仁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中竖起了“思南一角”的大旗。
创新思路 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吴文学看来,思南风景秀丽,文化悠久、历史厚重,有黔中首郡、乌江民族之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实现了思南文化旅游业的历史性突破。这些都离不开思南旅游产业的创新。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众多美景藏深山,多年来却不被人所认识。为了发现这些旅游资源,思南县对外“借脑”。近年来,思南县邀请有关专家把脉问诊,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旅游资源,实现了对县域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如地球上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极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长坝石林;拥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目前,已开发出九天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得游客的喜爱;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思唐古建筑群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成功申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这些重大资源的发现,使思南旅游资源冷热互动、山水交融,人文荟萃,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化内涵,具备了完整性、独特性、互补性。
对旅游资源进行再认识的同时,“借势”完善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旅游公司20余家、4家星级酒店,旅行社5家、文化旅游娱乐场所30余家,景区游客接待中心5个,各类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交通、旅行社等企业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随着省100个重点旅游区(思南温泉—石林)的深入推进,在景区发展特色食品、商品、旅游服务等旅游产业,发展了256家乡村农家乐,13家旅游商品企业,实现景区群众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至2500元。
在打造景区时,思南县敢于造势,从无到有。近年来,思南县先后举办了“中国·思南风光风情国际摄影大赛”、两届“中国·思南花灯艺术节”等活动。2014年,思南县凭借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暨贵州梵净山乌江石林文化旅游节,“借机”打造石林景区、九天温泉、腾龙峡旅游度假区、白鹭湖景区、乌江一日游、安化历史街、雷公门乡村旅游等景区(点)逐渐被外界所认可,成功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华丽转身。
此外,思南县每年都会举行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弘扬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思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也突出了思南县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打造了思南县的文化旅游品牌。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奇”再到“奇中生效”,思南县初步形成了全域化、特色化“大旅游”格局。
吴文学表示,创新不是什么都要新,而是要切合实际。挖掘历史、传承文化是创新的基础。一些工作室和研究院打着很大的旗号,为一些景区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概念规划的做法让人担忧。乡村旅游中一些看起来比较落后的方面可能成为旅游的卖点,城里人到农村寻找的是历史文化的文脉以及传承。“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都要坚持大保护、小规划、点开发、微干扰、少落地、轻资产的开发建设原则,这也是旅游业开发创新应该遵循的主题。”
多方融合 打造特色旅游体系
原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协调司司长张坚钟表示,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就标志着旅游的消费需求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业发展必须要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产业融合不是简单融合,而是有机融合,会产生1+1>2的效果,融合发展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因此,注重“多方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是思南县下一步的旅游发展思路。未来,思南县将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实施文化融合工程。启动以“一景一传说、一地一歌舞、一山一点缀、一水一诗画、一年一剧本”为主体内容的“五个一”文化融合工程。将民间文艺、民风民俗、名人名家、古迹古韵等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同时,发展特色传统旅游产品。在充分保护修缮乌江博物馆、府文庙、旷继勋故居、万寿宫、王爷庙、华严寺、中天塔、周和顺盐号等城区古建筑群,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土家花灯、傩戏、民歌、民俗,将其整理成册,并组织艺术表演队到景区表演,丰富景区内容,展现地域特色。此外,积极发展花甜粑、绘画、剪纸、藤编、蜡染、造纸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
吴文学表示,融合不是拼凑,而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建设产品为基础,打造品牌提升服务为竞争力。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就是要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旅游要和生态融合,同农民的生产、生活融合,把生活区变为景区、把生产生活变为体验,城乡互动、就地转化,这是融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于思南未来的旅游发展,刘云成表示,思南将以第四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中国·思南)论坛的举办为契机,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以休闲养生、体验互动为重点,突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按照“一廊打通、两极拉动、三足鼎立、四面开花”的思路,打造“千年古郡邑·百里水天堂”旅游品牌,建成“山地公园”的“水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