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翟群)11月8日,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故宫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2010年才在各方呼吁和努力下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缮工程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2016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顺利完工。
在当日举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于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故将原有宝匣原封不动恢复原位。
单霁翔介绍,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大高玄殿修缮保护,使保护修缮工作更加细致、缜密。将由于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对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叠压打破关系进行全面、细致提取,以获取其不同时期营建、修缮留下的历史信息和做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下一步,将紧跟工程进度对院落地面、原有建筑和重要地层位置进行重点考古勘察、钻探和发掘工作。
据悉,修缮后的大高玄殿古建筑群将以教育培训为核心,整合故宫学院、故宫培训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故宫品牌教育培训基地,迁入故宫数字馆,利用科技手段配合教学、服务培训,同时兼具小规模文物展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