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邹文姣
作为山西文化援疆的重要成果,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生命如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历程为创排背景,讴歌了兵团人为屯垦大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可贵精神。从创排至今,该剧数次赴新疆慰问演出,近期再次入疆巡演31场。历时62天的此次巡演跨越北疆和南疆,行程上万公里,先后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第十二师、第八师、第二师和第一师23个团场,31场演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浓缩,话剧《生命如歌》全体演职人员也以实际行动进行了诠释。剧中人物陈旭刚有这样一句台词:“你们可以选择离开,但是总要有人选择留下。”这番常勾起老一辈援疆人回忆的话语,在此次巡演中引起观众共鸣。87岁高龄的陈吉汉老人看完该剧在兵团第六师105团的演出后激动地说:“这台戏演的就是我们,说的是我们的事儿,谢谢你们!”
陈吉汉1929年出生于陕西商洛,1945年参军,跟随部队解放西北,后在新疆屯垦戍边,其人生经历和陈旭刚很相像。看了话剧《生命如歌》,老人动情地讲起自己青年时代在部队的生活,说舞台上那两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就像年轻时的自己。陈吉汉说:“我们当时也是背着包袱,带上一双行军鞋,腿上打着绑带。105团驻地原来都是戈壁滩,是我们一点一点开垦出来的!”今年72岁的芦秀梅是上世纪50年代末进疆的老军垦,她说:“《生命如歌》演出了我们那一代人亲历的事情。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戏的。”
“泥沙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句歌词贴切地描述了话剧《生命如歌》演职人员此次巡演的艰辛: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动情走心;舞美工作者频繁装台、拆台,汗流浃背;演职人员频繁跋涉穿行于兵团各团场……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巡演考虑到当地观众的生活习惯,开演时间一般在晚上9点以后,演完已接近午夜。很多时候是前一晚演完,第二天天不亮便又勿勿赶路转战下一场。
10月11日晚,话剧《生命如歌》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结束了在北疆的最后一场演出,第二天早上9点开始向南疆转移。演职人员先从石河子乘坐大巴到乌鲁木齐南火车站,再乘火车到达巴音郭楞州和硕县,下火车后乘坐大巴前往兵团第二师22团,转战600公里,到达后却得知22团第二天白天要停电的消息;剧组从金川矿业到兵团第二师34团颠簸6小时行程500多公里,到驻地后却遇到停水……类似经历成了巡演中的家常便饭,但全体演职人员群策群力克服困难,为了不耽误整体演出档期,舞美队工作人员到达驻地放下行李连夜装台直至凌晨,演员加紧排练,克服不利条件如期精彩演出。
两辆长9.6米的装载灯光布景的运输车、一辆运送30名演职人员的大巴,陪伴话剧《生命如歌》剧组在新疆辽阔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地行进。虽然苦点、累点,但大家拿出看家本领,以极大的热情为新疆各族群众演出,收获的热烈掌声与喝彩弥足珍贵,甜到每个人的心里。广大演职人员说,这里风沙肆虐、戈壁荒芜,更有扎根荒漠、生生不息的塞外胡杨,巡演提供了难得的采风经历,对兵团人艰苦创业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是兵团精神激励着大家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