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公告

第4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湖南全力推进村级文化家园建设
湖南文艺工作者武陵追梦
湘鄂赣三省联合寻找“最美读书人”
张家界推出十大冬季旅游文化活动
株洲“戏曲进校园”首届戏曲培训班开班
长沙举办公益电影放映月
新创话剧《十八洞》讲述“精准扶贫”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创话剧《十八洞》讲述“精准扶贫”

    大型原创话剧《十八洞》剧照

    贺华珍  刘雨艳

    11月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并提出“精准扶贫”三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纪念日,湖南省话剧院新创大型话剧《十八洞》正式亮相长沙实验剧场。该剧讲述了以“石头”为代表的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光棍村民,在扶贫队长张树华的帮助下,解放思想,通过发展旅游、养殖,兴办农家乐等方式脱贫致富,并脱单成家的故事。该剧由湖南省话剧院新锐导演刘锷、许亮、周子璇执导,优秀青年演员胡洋、黄永志领衔主演,首演现场座无虚席,大获成功。

    以贫困农户视角表现扶贫故事

    《十八洞》是湖南省话剧院立足当今中国国情,深入基层创作的大型现实题材剧目。该剧以习总书记视察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创作灵感,结合创作者在湘西扶贫的真实生活经历,从农民的视角反映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

    剧本结合湘西十八洞村发生的真实的扶贫故事,呈现了十八洞村村民“石头”在追求心爱女子秀莲的过程中,与扶贫工作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以喜剧为底色,展现了生活在最基层的村民,在遇上“精准扶贫”国家大战略后生活和思想产生的转变。

    该剧编剧、湖南省话剧院董事长毛剑锋介绍,该剧以贫困村农民的视角来表现“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提出,农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该剧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契合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百年梦想,激发了千千万万贫困农民的斗志。

    用话剧传播“精准扶贫”正能量

    在话剧《十八洞》整个创作表演团队中,除编剧毛剑锋和村支书饰演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外,其余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年轻人成了绝对的“主角”。导演组中最为年长的“75后”的刘锷表示,为了创排好这台戏,创作和表演团队多次深入十八洞村采风,目的是寻找和挖掘剧中角色的生活细节,掌握他们的生活细节,才能准确刻画人物性格,表演才能拿捏准分寸。

    主演胡洋介绍,该剧题材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很有教育意义,也很接地气,让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看。通过实地采风以及剧中角色的扮演,他认为“精准扶贫”就是“扶”贫困农民的志气,通过打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看到更多脱贫致富的可能性,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富裕起来。

    出生东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90后”导演许亮认为,全国关于扶贫的话剧也不少,但都是扶贫者的视角,话剧《十八洞》则是用村民们的视角来表达与叙述,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而且话剧围绕“光棍脱单”展开戏剧冲突,更接地气。

    湖南省话剧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大型原创话剧《十八洞》是一部有笑点、有泪点、有温度、有筋骨的戏,它旨在用话剧传播扶贫正能量,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

    讲好实现“中国梦”的湖南故事

    湖南是存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省份之一,现有登记在册贫困人口596万。该剧立足于讲好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湖南故事,艺术上突出湖南湘西民族地域特色,用具有湘西特色的语言、音乐、服饰、风土人情,用当代观众喜爱的多种湖南本土艺术元素,力求做到艺术形式的创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话剧《十八洞》在项目申报和创作的前期,因其题材深具现实意义,视角独特,得到了湖南省文化厅领导的肯定及支持。该剧前期策划、筹备历时一年多,先后召开多次研讨会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展开研讨。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剧本作者具备时代意识和创作责任感。题材具有现实需要性,且适合话剧剧种的创作。剧本平实接地气、较完整,“能立住”。难能可贵的是,故事还挖掘了“找婆娘”与生活贫困的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这是题材选择方面的一种成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