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 杨晓阳美术作品展
研讨会综述
画境:形、神、道、教、无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讨会综述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主持人)

    我个人以为这次研讨会有三个关键词:“从写实到写意”“丝绸之路”和“知识分子艺术家”。“从写实到写意”不仅意味着杨晓阳在学理上的转变与艺术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象征着近30年来中国画的历史性转向,进一步讲,它还大体描绘出中国当代美术价值取向演进的轨迹。其中所蕴含的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所隐喻的是国家与民族的成长,“从写实到写意”的价值正在于此。

    同时,对晓阳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他的全部,他30年来的创作都是围绕“丝绸之路”题材展开的,这也是本次展览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原因所在。在晓阳的创作道路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种题材,还是一种信仰。另一方面,晓阳近年来关于大写意理论的思考、关于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的思考,鲜明地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所具有的文化视野与责任担当。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杨晓阳作品要不不露面,一露面就是大奇迹。实际上,写实和写意这个问题争议很大,路子也非常广阔,杨晓阳写的《十论大写意》这个题目值得永远讨论下去。我觉得杨晓阳的艺术面貌是独特的,但仅面貌与别人不一样,这并不一定是位好艺术家,这个面貌必须对艺术有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规范。从艺术规范的角度来要求,杨晓阳也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中国艺术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太接近现实,缺乏想象力、幻境和创造性。幻境中的现实,我认为这是艺术的本质,杨晓阳抓住了这一点。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杨晓阳几十年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创作的大批作品,的确让我感动。展览从他的艺术创作历程中提炼出今天重要的文化课题“丝绸之路”,非常有价值,可以在文化事业、文化战略意识上来思考中国美术应有的时代取向。

    杨晓阳年轻时虽然接受的是学院教育,但一路走来,他的视野不断开阔,文化胸怀越来越宽广,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形成的文化意识非常高远和清晰。所以他的作品是融合的产物,把丝绸之路上的彩墨、线描、个体的塑造和整体空间的灵动都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体现出驾驭全局的气势,其作品的宏观之势、微观之象,都是他风格的重要体现。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杨晓阳原本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人,丝路文化的文脉和基因塑造了他。

    此次展览分4个部分,首先我高度肯定他的速写作品。对于“主题创作”,杨晓阳原本可以沿着《黄河的歌》再上一个台阶,但他不满足于接近刘文西的画风,试图突围,因此出现了第三类作品“重彩壁画”,这些壁画渐远水墨,是装饰性的大铺排。其中《生命之歌》和《丝绸之路》,已经以其线描的装饰性和色调的单纯性渐渐摆脱了写实造型的约束,彰显出杨晓阳驾驭大尺幅创作和色调的才能。我认为他的“水墨写意”分两类,水墨泼写和水墨装饰。他的四句话——“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是他对审美理想非常生动的描述。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晓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倡“大写意”,他的绘画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写实、大写实、写意、大写意。其早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写实绘画表现现实生活,这次我看了《大河之源》组画特别欣赏。杨晓阳当时受到学院写实绘画和黄土画派的影响,重视生活体验教育,他的写实造型特别是写生速写的训练,使他终身受益。我形容杨晓阳的创作,从写实到写意,先是作茧自缚,然后破茧而出。写意是写实之“破”,但写实的“茧”是写意“破”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茧,无从破茧;如果只有茧,就没有生命力,这就是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杨晓阳从写实训练入手,逐渐走向大写实、写意、大写意,他越来越脱离了写实规范的束缚,获得了写意表现的自由,才达到今天这种境界。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觉得杨晓阳有几点个性,一是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大漠的气概、长河的情怀。二是追求,杨晓阳是位有追求的画家,这个追求的基础和动力就是他的思想、思考。三是变革,在他的追求推动下,他由原来很写实的语言演变成一种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他后来画的这些作品,简练的、淡淡的,以他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就是我曾经对中国画的总结。他这种变革使他的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离艺术的真谛又近了一步,这是他的成就,他所展示给我们的心路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对杨晓阳的作品,我想表达两点:一是民间美术的启示。杨晓阳一直生活在民间美术的环境和氛围中,与民间艺术共生共长。所以民间美术的精神、造型原则以及想象力等在杨晓阳身上很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我把他的作品定义为民间美术的笔墨画。除了民间美术造型上的夸张、变形、简洁、提炼,追寻笔墨趣味或者笔墨自身的语言逻辑,在其写意人物画上也充分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在民间美术之外的一种雅化的层面。二是文化感召。杨晓阳自幼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深刻的感悟,他是一个理论和创作并行的艺术家。他的理论思维始终有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华文化的自觉。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形、神、道、教、无”理论是杨晓阳这30年来艺术的结晶,今天看了他的画,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杨晓阳的人物画重视形神刻画,提出“以神写形”要高于“以形写神”,认为从道、教、无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关于道,我是不太懂。但是艺术叫艺道,画家叫画道。王维的《山水决》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办培训班提出“器道并用、一人一品”的教学理念,器是物质的,道是抽象的。《历代名画记》序中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历史上,绘画一直具备教化作用。最后一个“无”,石涛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我才意识到杨晓阳这几个字原来是挺有根据的。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杨晓阳的画展我用8个字来形容:大气、浪漫、朴实、丰富。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都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他的艺术是厚积薄发,深入虚处,以神摄形,粗犷大气,以拙胜巧,幽默风趣,自成一格,呼之欲出,舒心畅神。真是画如其人!

    杨晓阳是性情中人,作为国家画院的领导、有信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我写了一段评论:作品线条富有惊世之趣,造型洋溢黄土高原的憨厚之态,笔墨透露厚积薄发的直率之韵,构图颇得简洁明快的爽力之感,意境甚多雄强豪放的浪漫之情,写出了草根阶层的吃苦耐劳与乐天知命,道出了劳动人民的热爱乡土与平凡伟大。画家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扎根土地,服务人民,既观赏父老乡亲那充满泥土气息的善良淳朴形象,又传达了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大美不言的内涵之美,颂扬了丝路文明的务实精神与无为自信,生趣盎然。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画家,杨晓阳能够把他的速写和写生拿出来,与他重要的主题性创作同等看待,值得一谈。杨晓阳早期的速写还保留了刘文西那样的写实手法;从1995年起,其速写风格手法有了变化,开始出现浑圆、厚实的形象,有了自家面貌;到了2012年,他的速写又变,线条不紧了、松快了,平添了几分潇洒;2014年,他的速写突出了创作意识。叶浅予先生曾提到速写可以提高创作想象力。我在看杨晓阳速写的时候,马上想到叶浅予的文章,他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与叶浅予所说的这四种能力不谋而合。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杨晓阳的简笔大写意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三点重要启示:第一,写意要写心中之意,“意”并不仅是个人的遭际,还有创作者对历史的追溯,表达澄怀观道的历史情怀,这才能够特别地雄劲、恢弘。第二,不要沉溺于中西结合的“写实造型+水墨写意”的单一创作模式上,中国画实际上难以突破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合一创作方法论。其简笔大写意在重新构置人物形象方面很值得我们研究。第三,我们对写意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当代人对书法的理解,实际上汉唐的书法是我们在学习大写意中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

    李松(北京大学教授)

    我觉得写实、写意没有高低之分。杨晓阳在这两者之间游荡,他的创作经历并不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变化,他赋予自己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试图做一个集大成者,从各个方面来体会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自己笔下。这个任务必定耗时长久,但这30年来杨晓阳的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定力。

    阮荣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杨晓阳的绘画经历了写实和大写意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作品如《黄河的歌》《大河之源》《丝绸之路》《黄土地》均是精品力作,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写实绘画的功力,又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似乎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在本世纪初,杨晓阳由写实转向了大写意,锐意变法。我认为杨晓阳的求新图变,从求新转变为对“意”的追求这一抉择是正确的。从其大量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大写意人物无论是群像还是单个造像,基本上都是以顽石的造型表现,只是组合的形式和造型手法不同。我认为,杨晓阳这种顽石大写意的表现形式是当代大写意人物画的一大创举。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杨晓阳写生作品线条的结构性非常强,不管是早期的训练,还是后来的创作,线的问题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表现领域。我觉得杨晓阳的绘画有一种坚守,这可能跟西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有关系,有一种古典的意味。由线的问题想到骨,风骨始终贯穿在他用线的笔道精神里。他的画有两个“大”字,大量的书写和大幅的创作。不断的生产过程、不断的话语的产生过程,成为一种话语方式,不断在积聚一种语言的能量。语言要素跟创作有关时,就形成编纂问题。他的大型创作,从个别形象生发,把不同的意象在一个画面上贯穿起来,这是一种编纂的方式,线本身就很适合于讲述,不仅仅是故事主题的设定,还是形式的不断展开。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晓阳对当代中国美术的贡献,正在于他的全面性。他既是美术界杰出的领导者,又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的研究者和倡导者,还是大写意艺术创作的实践者。贾平凹说“杨晓阳的人和画都是难以言说、不可思议的”,我也有同感。杨晓阳的理论主张与艺术实践是相互印证的,他就是他所倡导的大写意艺术的最典型的实践者。他的写意艺术植根于写实艺术,他的画面从写实到写意、从繁到简,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是一个提炼“线条”的过程。这种演变过程,更多地显示出东方特色。杨晓阳“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高屋建瓴,具有难以释读的哲学意味,他的大写意理论具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相当的理论深度,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平祥(美术评论家)

    首先,杨晓阳的创作对写实是一种超越,他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的艺术方式,也合乎艺学。其次,杨晓阳的艺术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给他带来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深度,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再次,他的写意有两点要充分肯定:一是他的写意精神没有丢掉对真实存在的信仰,二是这种写意没有消解感性价值,因为艺术是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的,这一点很重要。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认为杨晓阳的第一阶段即上世纪80年代那一批作品很好,改革开放初期,还存在写实主义的影响,所以他当时的审美都与此有关。第二阶段的作品是装饰性的,平面感比较强,尤其是壁画,形式感很强,而且有象征性,不完全是写实。有半抽象,或者说有意象、想象。第三个阶段,就是他大写意的回归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回归到黑白上来,就是王维所说“水墨最为上”,老子曰“黑白乃天下事”,黑白两种颜色是天下的最根本的形式,说明杨晓阳是经过哲学思考的,所以他也很重视理论思考。杨晓阳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并提出中国画的五种境界,他认为这既可以作为衡量艺术创作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艺术批评的标准。

    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文字、哲学、雕塑都涉及一个民族在他自身的历史中如何去呈现他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呈现方式涉及他们关于真、信仰、民族存在的认识方式和表述方式,我觉得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杨晓阳的画作及理论中所说的大写意精神。他的大写意是带着时代性的课题出现的,画面中的史诗性叙事传达出一种精神性的历史,把个体的精神提升到民族普遍道路的思考上来,把个体的经历衍变成一种具有纪念碑式的造型语言。杨晓阳的绘画已经到了某种成熟的地步,但还有一些地方是需要转化的。

    关于杨晓阳的绘画语言问题,他的线条有很多部分是吸收了汉唐的雕刻,他捕捉朴实,线条当中有雕塑感。中国线条的属性在当代的发展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写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巧,它更是一种精神、思想,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这和中国的写意是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把握视野的方式。真正的写实精神我们还没有完全悟到,这个悟确实要像杨晓阳一样,达到“无”——无我,放开胸怀,真诚地去拥抱一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才会重生,才会“有”。杨晓阳的“意”有一种民间的审美趣味,这样的“意”是原始、活泼、不受限制的,而且有强烈的草根生命力。这和他的大写意有关,他的“大”是将民间的活泼生命力和对文化历史的想象这样一种宏伟场景结合起来,所以他的写意不是一种装饰的美,而是带有一种苦涩的、历史叙事的宏大愿景。

    张惠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杨晓阳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表现了其对不同文化间如何沟通的关注和思考。杨晓阳的整个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中有两个文化元素,一是海洋,代表西方文化,一是黄土地,代表以黄河为中心的华夏文明。

    1986年,他创作的《丝绸之路》长卷是其对华夏文明的思考,画面中有嫦娥、玉兔等中国传统神话符号,杨晓阳之所以把这些元素提炼到作品中,与他年轻时期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有关。1993年,中国知识分子对了解西方文化抱有很高的热情,杨晓阳创作的《从长安到罗马》系列作品,以圣母、天使、教堂、船帆等地中海文明、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来象征西洋文化,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关注。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杨晓阳的艺术特色,一是现实主义的写意化,二是笔墨语言的雕塑化,三是文化意象的交融化。首先,意为何物是核心问题。杨晓阳提出了“形、神、道、教、无”,“无法之法”指绘画创作的方法论,“大象无形”指造型论,“有无相生”指我们追求的绘画境界。也许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写意—写实主义”画派,把它推向世界,以杨晓阳为首的一批中国画家,能够在全球化的语境当中呈现当代中国画的面貌。其次是笔墨雕塑化。我在杨晓阳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以雕入笔,笔墨语言当中的石雕感恰恰是中国式的三维取向。再者,杨晓阳的艺术体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大气表达。大写意是一种境界,正是我们所谓的大美为真、大美即真。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院常务副院长)

    今天的发言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杨晓阳的艺术讨论,二是由第一个问题引申出的中国美术现状以及它的未来。“从写实到写意”是从当下艺术现实提出的,这不仅仅是杨晓阳艺术道路的展现,也是其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这其中并有没有高低之分,是见仁见智的,所以这既是杨晓阳艺术现象问题,也是一个纯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这个观念的提出具有对以前中国美术追随西方艺术,并在西方艺术的笼罩之下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这样一种现象的反驳,而恰恰是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今天中国美术向何处去?什么是中国美术精神?什么是中华文化精神?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思索的。此外,关于杨晓阳对美术理论的建构问题仍需要更深入地讨论。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我自己也经常思考理论问题,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没有中国文艺的今天,没有习主席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中国的美术市场和经济、政治混在一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理论非常重要。我们画这么多作品,为什么还画不好?我个人认为是理论不清晰、不超前、没有创意。中国美术的理论若不能引领世界,那美术创作要赶上世界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认识,大家就只能是重复画画,难有变化。所以,我尊重理论,尊重理论家。

    当下我们国力强盛,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美术还没有较大的提高,我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作为一名画家感觉到责任重大,希望用各种办法和努力,能够推动中国美术向高峰迈进,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文字整理:月东、张婷婷、高凡丁,摄影:盛鸣、武广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