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佳
11月6日,作为“匈牙利文化周”开幕演出,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的《巴托克之夜》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的“匈牙利文化周”,通过舞台演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主题展览等形式,向中外观众全面展现了匈牙利丰富的音乐资源和文化财富。
民族音乐展示多样艺术
此次“匈牙利文化周”演出节目精彩纷呈,除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巴托克之夜》,还有匈牙利牧兹科民族乐团与匈牙利国家爱乐乐团演出、罗比·拉卡托斯及其乐队演出等。
《巴托克之夜》上演了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的舞台作品——独幕歌剧《蓝胡子的城堡》和舞蹈哑剧配乐《神奇的满大人》。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此次对这两部名作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诠释。《巴托克之夜》导演卡尔·乔鲍表示,演出采用最为接近作曲家创作意图的方式为观众解读。
据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CEO恰巴·卡尔介绍,《巴托克之夜》在“匈牙利文化周”的演出也是该剧的中国首演。他说:“匈牙利音乐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特点,这和中国现当代音乐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演出,与中国观众分享民间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的相通和相融。”
此外,匈牙利国家爱乐乐团与牧兹科民族乐团共同呈现了巴托克、柯达伊等多位匈牙利本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展现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生动活泼的舞蹈特性和丰富多元的民族音乐元素。
联合策展纪念李斯特
为纪念享誉世界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弗朗茨·李斯特逝世130周年,北京画院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等合作举办“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逝世130周年纪念展”,呈现李斯特璀璨的艺术人生,引领观众走进他所处的浪漫主义时代。
该展通过李斯特遗物、各时期肖像画、文献手稿与历史照片等众多珍贵展品,使观众直观感受一个世纪前的李斯特及其所处的辉煌时代。该展还将音乐与绘画巧妙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展体验。很多观众表示,通过参观展览,他们不仅了解到李斯特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感受到其一生的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由中匈两国策展人在一同遍访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各时期的李斯特故居之后,结合各自文化语境下的独特理解共同策划完成。匈方策展人、李斯特第五代嫡传弟子阿莱克斯向记者讲述了与中方策展人合作的感受,他非常感谢中方策展人王加,表示此次合作使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中方了解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能选择最恰当的作品来呈现。例如最开始匈方并不太赞同中方选择《猫和老鼠》里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为展览背景音乐的建议,但事实证明这一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打造中匈文化交流平台
中匈两国均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积极搭建平台,助力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果。
早在201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便积极引进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吉普赛交响乐团,以及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与匈牙利大艺术宫为纪念作曲家威尔第诞生200周年新创排的歌剧《阿蒂拉》。
上海国际艺术节还积极助力优秀节目赴匈牙利演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今年4月,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王亚彬现代舞剧《青衣》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演出;10月,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音乐电影《斩断》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秋艺术节”演出;2017年10月,艺术节委约作品谭盾微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还将赴匈牙利“布达佩斯之秋艺术节”演出。
匈牙利作为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中东欧国家,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伙伴,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大陆的重要支点。恰巴·卡尔表示,匈牙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他建议沿线各国艺术节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匈牙利文化与科技外交国务秘书伊斯特万·易加尔多强调,文化交流是中匈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此次举办“匈牙利文化周”是加深两国文化艺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了“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论坛发布“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倡议书,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表示,此次“匈牙利文化周”的举办就是论坛的一个切实成果,希望“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的倡议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和全球的艺术工作者、爱好者提供和平发展共赢的良好示范,让更多的艺术节在国际艺坛上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