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欣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迈上440亿元台阶,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票房大国地位。与此同时,电影产业大而不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统一等问题突出。”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光明表示,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相继出台,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推进中国电影创新与发展,迎接电影全球化的潮流,并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已经成为业内的热点话题。
日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体系研究”在京开题,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促进中国电影实现创新发展等问题开展全方位、多视角、跨学科的系统研究。
缺乏系统的电影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些站位高远的论断,为电影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目前,学术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与发展路径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断,但是电影评价体系及基于评价之上的电影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仍然缺乏。“学界关于电影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定性阐述为主,辅以少量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中国电影的评价指标也仅以票房、观影人次、平均票价、国产影片占比等基础指标为主;电影相关指数大多为个体指数,如个别影片或明星相关指数,无法反映电影行业的整体情况;同时也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研究。”侯光明表示,这些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衡量电影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在全球化语境和公共政策环境约束条件下,通过构建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使用综合指标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为中国电影创新发展提供战略设计与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国内电影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环境中也将迎来进一步开放。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即将到期,急需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体系研究”将针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迫切需求,全面系统地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电影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框架,为电影评估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并通过电影数据库的建设,全面、系统地量化评估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状况,实现与其他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的可比较研究,避免主观评价和不规范分析带来的非同一平台难以对话、产业发展与政策框架缺乏实证基础等问题。
以评价体系推进电影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构建适宜的电影评价体系,并以此推进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侯光明告诉记者:“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把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放在主课题和5个子课题中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约束条件及关键战略体系,构建电影评价理论与应用体系,并基于约束条件和评价体系,对电影产业、电影教育、‘互联网+’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这些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他说,电影艺术、电影产业、电影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在有关电影评价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发现,中国电影艺术部分的研究非常集中、资料充足、讨论深入,但是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产业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基于评价的研究寥寥无几。
据了解,5个子课题分别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由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副处长刘正山负责,主要构建电影评价体系,为其他子课题提供研究的基础性工具和方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创新发展与评价研究”由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卫国负责,主要侧重电影的产业属性,探讨如何借助评价体系,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下‘互联网+’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研究”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王纯负责,侧重探讨电影与互联网交叉融合的新兴业态如何发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教育创新发展与评价研究”由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王昱华负责,侧重于电影教育的创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研究”是本课题的特色,由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敏负责,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呈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
此外,项目注重“研以致用”,在探索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关键路径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经由电影评价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实施,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电影教育、“互联网+”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创新发展提出战略设计,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实施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辅之以动态电影评价,对战略实施予以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战略与政策。
侯光明告诉记者,本项目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以全球化语境研究和电影公共政策研究为基础,以电影文献库、电影数据库、影像资料库、大数据平台及数据库、电影案例库为研究支撑,以电影评价为手段,综合电影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围绕构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创新关键路径与战略决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构建理论框架、提出战略实施路径和政策体系,并经由电影评价,动态完善战略决策,为电影学术研究、电影政策研究、电影人才培养、电影产业发展等提供参考。“项目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构建坚实的研究支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建造和完善五大库,即电影文献库、电影数据库、影像资料库、大数据平台及数据库、电影案例库;随后,综合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对重点文件、研究文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等进行深入研究,对全球化语境和电影政策环境等进行深度研究,发现前瞻性问题;利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处理方法,以及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法等,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聚类、回归、调和、综合评价等数据量化研究,挖掘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现存症结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提出关键战略路径与政策建议;最后,构建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开展动态的电影评价,并及时反馈,进一步深化子课题研究,完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为战略决策、电影研究、电影教育、电影产业等提供参考。”他说。
构建电影创新发展的新型战略
侯光明告诉记者,该项目除了能够填补电影评价体系理论空白外,还将对构建电影产业投融资协同机制、电影院线整合的演化博弈模式与机制、合理的电影政策评价标准、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电影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产业链模型及相关分析评估模式,为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电影企业发展框架提供参考;同时,奠定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提出构建电影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区域战略布局、电影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思考与建议;并从“一带一路”大战略出发,建立少数民族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理论体系等。据悉,项目计划公开出版专著3本、研究报告1份、论文集1部,并通过开展高端主题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在学术、学科等领域的话语影响力。
开题会现场,与会专家听取了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的开题报告,并进行了评议。评审专家认为,该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一带一路”等众多重要战略构想的指引下,直面“十三五”期间电影发展的新情况、新局面,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中国电影创新发展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课题将提升相关研究的理论层次,建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与评价的理论体系;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引领意义的电影评价话语体系;立足研究的现实性,构建国家电影创新发展的新型战略,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电影产业提供评价目标、评价体系和咨询参考,为电影学科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有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