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佳
整座城市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闪耀出缤纷的文化色彩,奏响生活的美妙旋律……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于今年10月12日至11月15日在上海举行,历时35天。从世界名家名团到原创新秀节目,从“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到惠民项目“艺术天空”“艺术教育”,从提供展示平台的演出交易会到分享前沿理念的艺术节论坛,艺术节正以艺术的方式,从文化的角度,持续为国家战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届艺术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勇于推进文化创新。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突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理念的背景下,助力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以上海的文化气质书写中国故事,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紧扣时代主题
树立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本届艺术节进一步将“一带一路”主题贯穿于办节始终,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于每一个板块。主旨论坛围绕“多元共享的文化艺术新活力”主题,展开理论探索与探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的建设为基础,务实讨论“一带一路”丰富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交流与合作。
舞台演出集合了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多部作品。今年艺术节的嘉宾国匈牙利和嘉宾省福建,分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国家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两个文化周将海陆两条丝路在上海巧妙交汇,全面展示匈牙利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和福建为数众多的非遗资源,让观众获益匪浅。
此外,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艺术节特别推出了一系列长征主题作品。大型话剧交响剧诗《长征:不朽的丰碑》和北方昆曲剧院《飞夺泸定桥》综合多艺术门类铺展长征画卷;上海民族乐团《长征路上民歌行》和上海歌剧院《长征组歌》则在多个“艺术天空”场地唱响长征主旋律。
艺术节更为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能领略传统之美,也能感受现代之变。
扶持新人新作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本届艺术节继续扶持新人新作,参演的剧目中,有半数剧目为原创新作,彰显创新在艺术节平台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体现了艺术节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责任感。
艺术节开幕演出首次由民乐作品担纲,上海民族乐团创演的《海上生民乐》用中国音乐与世界对话。谭盾说:“没有年轻人的艺术是会衰老的。”多年来,艺术节培养青年艺术家已形成立体、多样的梯级扶持机制。已成功创办运作五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提供了机会与平台。2016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继续发力,10部原创委约作品体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探究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与对话的特点,表达了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思考。“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5周年特别委约剧目《双重》通过新闻弹窗、微信小视频、电话通信等途径帮助观众进入剧情,推动剧情发展,给观众带来多维度的探索与浸没式的戏剧体验。
除了委约创作,今年的邀约作品也创想纷呈。展演剧目中有多部作品为上海首演。如由中、意、德三国艺术家联袂打造、国家京剧院演员领衔主演的实验京剧《浮士德》,上海戏剧学院师生联合演出的话剧《开放夫妻》等。
今年的艺术节,精品力作云集,体现了它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竞争力和引领性。本届艺术节聚集了捷杰耶夫、艾申巴赫、贝洛拉维克、迪图瓦、安德鲁·曼泽和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世界知名指挥家,为广大观众送上世界一流音乐文化。安妮-索菲·穆特、茱莉亚·费舍尔两位小提琴女神齐聚申城,竞相斗艳。沈伟和谭元元两位享誉世界的华人舞蹈艺术家也分别上演了他们的新作。
推进文化惠民
打造高品质的公益演出品牌
“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连续举办到了第三年,正在持续不断地放大艺术节“溢出”公益效应。2016年的“艺术天空”进入全市24个广场、商圈、社区、公园等室内外场地演出,节目涵盖音乐、舞蹈、曲艺及综艺等多种形式,吸引数十万市民到场参与。“艺术天空”深入民心,是艺术节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体现。
一是节目质量高。指挥大师迪图瓦首次执棒国内户外公益音乐会,俄罗斯新歌剧院将歌剧演出搬到户外等。主板演出的节目有近六成参与“艺术天空”,成为“艺术天空”打造“观众门槛低、艺术品质高”公益演出品牌的支柱和亮点。二是内容吸引人。“艺术天空”为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别策划了“艺游嬉梦—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三是应变从容。本届“艺术天空”户外演出期间虽遭遇多日风雨,但如期举行的演出显示了这座城市对艺术的尊重与热忱。四是“预热效应”明显。很多主板演出的剧目先在户外演,再到剧院演,起到了引导观众从户外走进剧院的重要作用。
今年“艺术教育”创新传播机制成立“艺术导师”库,激活上海的艺术家资源,疏通艺术家走近市民的渠道。聘请的20余位不同领域艺术家、评论家、编创人员担任“艺术导师”,参与了艺术教育项目的策划、执行。
今年“艺术教育”聚焦中小学戏剧教育,策划了不少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向大师致敬”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走近和热爱戏剧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上海的京剧名家魏海敏、沪剧名家华雯等,都成了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育苗园”中的导师。
注重实效成果
让中国声音飞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艺术节交易会平台的品牌效应几年来得到持续发酵,今年共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420余家机构参加艺术节交易会,其中国外机构超过165家,推介演出45台。据不完全统计,交易会期间达成了超过387项涉境外项目与创投的合作意向。优秀的原创新作已成为走出去市场主导,多国参会代表认为,交易会推介的节目和“走出去”选拔作品的含金量显著提高。
艺术节委约作品《爸爸的时光机》在今年交易会上一举与美国纽黑文创意艺术节、美国中西部演艺联盟等签署了演出和代理协议。10月起,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斩·断》,将分别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当代艺术节、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印度德里艺术节演出。此外,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也邀请艺术节联合委约的项目——谭盾作曲的《女书》,于2018年赴该节演出。
本届艺术节论坛聚焦“一带一路”“亲子”“VR与舞台艺术”“舞蹈”“中华戏曲”等热门话题,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界专业代表以思想会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举办37场论坛与8场专业研讨。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艺术节论坛更加深入、注重实效。舞蹈论坛就“国际芭蕾创作与编舞:现状与未来”进行交流,针对创新、编舞这一薄弱环节,提出了标准化的舞蹈教育偷走了年轻人的个性,功利化的现实偷走了艺术家的冒险精神等观点,为当下中国芭蕾发展的瓶颈问题寻找药方。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努力打造亚太地区具有突出影响力的艺术节、亚太地区专业性显著的节目交易市场以及国内极具吸引力的人才与艺术创意聚集地、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展示区。一台台剧目、一个个音符,凝聚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年的努力与成就,昭示着其迈向更广阔、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