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革命理想高于天
弘扬长征精神
为祖国新的长征尽一份力
共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传承“活”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永不言败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作品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作感言
为祖国新的长征尽一份力

    谢志高 

    红军登六盘山时,长征已近尾声,换句话说,已是胜利在望。六盘山上漫山遍野树木覆盖,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登上六盘山的毛泽东同志显示出其历经百战的革命家的气魄和胸怀,他的诗词中的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浪漫又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尤其是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受到最严重的挫折——每一公里都要倒下四五位红军战士的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革命领袖这种坚韧不拔、高瞻远瞩的精神气质更是世上无双,令人敬佩。

    因此,在《越过六盘山》这幅画中,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毛泽东同志整个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首先是脸部形象:略皱的眉头和坚定而远眺的目光,显露出革命家的深刻思想。嘴角和脸廓的描写既显示出艰苦环境中的消瘦,但又有坚毅的精神。

    除了面部刻画之外,整个人物动态的设计也颇具思量。最终,我依据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时的一张照片中的姿态,画出他右手紧握树棍的动作,以应和《清平乐·六盘山》诗词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句。在毛泽东一身棉大衣的处理上,以墨为主,反复多次的积染形成在战争环境中的历经雨雪洗涤,又呈现诗人风采的效果。此外,为了突出毛泽东同志,我把一部分红军队伍放在远处,另外大批红军队伍则隐没在深山绿野当中,只露出红旗飘扬,契合诗词中“红旗漫卷西风”。

    我认为,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除了要深入而准确地把握题材本身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力量,同时更要特别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和层次的完美表达,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只有以较好的笔墨造型技术来塑造画中的每一个形象和细节,才能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感受画中包含的思想分量,避免苍白无力口号式的图解。题材决定成败,艺术水平是关键,不能味如嚼蜡,要有滋有味儿。这是我们今天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在“高原”上攀登“高峰”的奋斗目标。“大道无垠”,作为“70后”(七十多岁),我用画笔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为祖国新的长征尽一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