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章
深圳画院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她在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城市氛围中,利用“窗口”的地利优势,紧紧把握当代中国美术发展方向,以创新为灵魂,坚持“学术兼容、多元开放”的发展理念,在创作、研究、交流和公共服务上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改革精神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推动着画院不断前行。
打造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
在特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观指引下,深圳画院积极探索了一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形成了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
2000年,深圳画院率先提出和试行了以海内外及港澳台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为主要对象的客座艺术家制度,2012年又选聘了27位优秀的深圳本土艺术家组成签约艺术家队伍;同年,又增加了从事视觉艺术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著名美术理论家或策展人组成的特聘研究员队伍。这支多元兼容的专业队伍从不同角度服务于画院的创作、研究,形成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人头、能进能出、长期保持活力的运作机制,大大增强和丰富了画院的创作力量及专业资源。在打造多元化专业队伍的同时,深圳画院还以展示、收藏为手段,检视和固化这支队伍的优秀成果。2010年,画院正式推出“院展”制度,将画院在职、退休、签约艺术家作为深圳美术“国家队”统一管理和纳入“院展”,一则展示成果,二则接受社会考评,且自2015年起将“院展”精品予以收藏。而客座艺术家创作成果的检验,是在客座期满时展示其创作成果,并收藏其代表作;特聘研究员的成果检验,主要体现在项目策划、课题研究成果上,并以文献和项目档案形式沉淀下来,指导画院建设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把握创作研究成果的专业质量,深圳画院于2012年实行了“艺委会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对作品的学术要求、课题筛选、收藏把关及客座和签约艺术家人选确定等,均起到规范作用,促进了多元化专业队伍的科学管理。
确立发展方向 开展对外交流
深圳是一座高度移民、开放型的国际化城市,深圳画院在审时度势后,确立了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学术定位,提出了当代中国画革新的课题,并持续不断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画院开展了以“深圳画家画深圳”为题的深入生活和创作活动,为画坛带来一股新风。这项活动持续至今,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画和当代生活关系的理论思考,即“中国画的创新应该走出形式、技巧的局限,直面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母题的拓展”。之后,深圳画院又大胆提出了“城市山水画”这一课题和“都市水墨”的概念,以期在用水墨画表现都市景观的同时,也表现都市人,都市的形态、情感和观念。可以说,“都市水墨”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
“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是深圳画院开展学术研究、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其探求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关注水墨画与设计、建筑和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融合发展趋势,是传统中国画走向当代的前沿平台。除此之外,深圳画院还将版画艺术作为第二专业重点,承担了在上世纪90年代停刊的《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每年甄选100幅优秀版画新作举办“《版画年鉴》精品展”,由画院收藏。正是深圳画院长期以来坚持“立足深圳、辐射内地、面向海外”的建院方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产生了“让世界了解深圳,让深圳走向世界”的积极作用。自推出“客座艺术家制度”以来,已有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87位国内外艺术家来画院客座访问,文化部也于2008年至2013年将“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项目落户深圳画院。深圳画院曾先后与纽伦堡艺术院、韩国国立现代艺术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美术院等海外艺术机构开展互换艺术家计划,并建立了长期互访机制。同时,画院还以地理之便,持续开展与我国香港地区的艺术交流,坚持8年的“深港水墨交流展”在两地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已成为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和宣传文化基金资助的常设活动。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深圳画院积极开展文艺惠民工程,并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专业资源和人才储备外,还结合城市特点、地域特色开展美术创作,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时代风格、独具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为培养城市品格、增强城市软实力做出了贡献。多年来,画院坚守“专业第一,学术第一”的思想,举办了400多场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接待海内外观众达数万人次,为市民提供了艺术大餐,培养了观众审美情趣,丰富了市民文娱生活。
目前,深圳画院共收藏美术精品2000余件,其中包括老一辈艺术大师李可染、叶浅予、华君武、关山月、赖少其、陆俨少、唐云、宋文治的中国画作品;彦涵、赵延年、张怀江、李焕民、晁楣、徐匡、阿鸽、吴长江等的版画作品;“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油、版、雕各画种展出作品等,既为深圳人民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除此之外,深圳画院努力搭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开辟了“第二课堂”教育功能。通过公益讲座和创作分享会,让观众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或以工作坊形式,组织观众亲临展场,由参展艺术家手把手现场教学和实践指导,迅速提高艺术爱好者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深受大众欢迎。为方便市民就近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深圳画院还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形象,组织开展“流动美术馆”服务,不定期将展览送到社区、街区、厂区、校区、部队营地等场所,让市民零距离观赏,得到美术知识普及教育。
(作者系深圳画院执行院长)